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关注救灾失事直升机机组人员(组图)

 

CCTV.com  2008年06月10日 13:4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专题:抗击震灾:最可爱的子弟兵

邱光华简历

李月简历

王怀远简历

陈林简历

张鹏简历

  新华网成都6月10日电(记者曹智、刘永华、白瑞雪、李宣良)折放在书桌一侧的纸条上,密密麻麻记了十多个电话号码。从名字上判断,前面两个号码,显然是主人兄弟的。  

  离开前,主人似乎与其中某个号码联系过――或许,那就是他留给亲人最后的声音。

  挂在书桌对面的军装上,赫然写着主人的名字:邱光华。

  5月31日13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

  14时56分06秒,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像雄鹰一样,5位勇士永远地汇入到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战士,闻令而动

  “每一回飞行,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回忆5月12日以来一次次拯救生命的飞行,48岁的陆航团飞行员陈远康说,拐弯、拉升、降落,飞行员的每个动作只有一次机会。  

  在峡谷中贴着山峰飞行,在狭窄的江边寻找降落点,在强烈的气流中颠簸……所有乘过直升机进入震中的人们,都忘不了视线周围每过三四百米就拐弯的大山,忘不了视线下方湍急的江水,忘不了山头之间蜘蛛网一样的高压线……  

  陈远康记得,部队投入抗震救灾以来,邱光华几乎每天都要提醒大家:“沟里风向变化太快,一定要注意高度……”

  5月31日12时,接到团长余志荣命令――运送10名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当天已经执行了2个架次任务的机长邱光华和副驾驶李月、机械师陈林立即作飞行准备。得知机上还缺一名空勤机械师,正在午休的王怀远一跃而起。快要起飞时,这些天来一直在帮各机组装卸物资的士官张鹏也蹦上了直升机。  

  5名闻令而动的战士,没有犹豫,就像地震发生那刹那他们的第一反应――请战,请战!  

  震后第3分钟,陆航团启动应急预案;  

  第30分钟,所有直升机进入待飞状态;  

  第118分钟,2架直升机飞向震中……

  那么多的救灾物资,早一分钟完成装卸,就能早一点到达灾区。战士张鹏,坐不住了。已被支部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的他,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考察我!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平时话特别少的战士,似乎一下子迸发出了全部的热情:大部分官兵轮班工作,他却每天从早到晚穿梭在仓库和直升机、成都和重灾区之间;无论多晚归来,他总不忘提醒值班员,明天一定早点叫他起床,十几天里他完成了170个架次物资的装卸任务;团里交纳特殊党费,他把兜里仅有的80元,作为一个非党员的特殊党费交了出来……

  机长邱光华原本也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按照飞行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还有11个月,他就将到龄停飞――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灾区。

  邱光华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来自羌寨的邱光华,是茂县人的骄傲。这次灾难中,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是地震发生5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的消息。通讯中断的那些天里,面对同事们的安慰,邱光华总是喃喃低语:“什么消息都没有,估计没希望了……”  

  其实,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就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当直升机飞越满目疮痍的故乡,邱光华的眼中是否有泪?当他的机组从灾区接出一批又一批伤员,他是否在人群中寻找过白发的双亲?  

  这一切,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但我们知道,邱光华所在的陆航团,包括团长在内,7名飞行员的家都在重灾区。他们无暇顾及亲人,无法顾及危险,因为前方,有战士必赴的使命。  

  如同此前的63次飞行一样,当邱光华机组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时,人们安静地等待着,等待他们带回伤员和一大堆替灾区群众报平安的纸条。  

  然而――这一次,雄鹰却选择了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空,永远地飞翔……

1/3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