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铁十六局抢险突击队队长刘星伟:英勇开辟抗震生命线

 

CCTV.com  2008年06月05日 09:3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

专题:抗震救灾英雄谱

  新华网北京6月5日电(曾正贤 梁香玲 李北晨)深夜,一条由数十台大型施工机械组成的钢铁长龙,浩浩荡荡地挺进一片漆黑的汶川,在伤痕累累的群山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给这个死寂的县城带来一片生机。

  装载机锐利的灯光穿透凝重的夜色,照着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照着一幢幢倾斜的楼房和一片片残垣断壁,照着街道两旁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有的头上缠着绷带,有的眼里闪着泪光,有的怀里抱着婴儿,有的手里捧着煮熟的鸡蛋……

  刘星伟听见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2008年5月15日21时40分,在大地震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的317国道马尔康至汶川段终于被打通,为这片处于危急之中的土地打开了第一条生命通道。此时,刘星伟和他的工友们已经在死亡线上连续拚搏了50多个小时。

  危难中庄严宣誓

  5月12日,当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时,在马尔康县白湾乡中铁十六局集团双江口水电站工地,正在指挥爆破作业的项目部副经理刘星伟在莫明其妙地重重跌了一跤之后,懊恼地将爆破队队长李志桥劈头盖脸好一顿痛斥,责问他们到底往炮孔里填了多少炸药,竟一炮将整座山头都炸蹦起来了。

  正当李志桥百口莫辩的时候,经理陈绍平召集项目部领导成员召开紧急会议,传达集团公司、四川指及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关于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刘星伟这时才知道,在离工地以东204公里地方,一场特大地震灾难已经发生,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往震中的公路全部中断,汶川十万火急。

  根据上级指示,陈绍平当即宣布,成立以刘星伟为队长,以刘小金、朱正树、彦红庆、邓飞为队员的抗震抢险突击队,抽调两台装载机、一台指挥车,与武警水电部队一道,立即投入抗震抢险施工,迅速打通从马尔康、理县通向汶川的西部生命线。

  5月13日清晨,刘星伟率抗震抢险突击队从双江口水电站工地出发,沿317国道向东开进。

  从马尔康往前不远,大地震给公路造成的破坏逐渐显现,隔不远就会遭遇横卧在路上的乱石。在一段塌方跟前,受阻的车辆进退不得,足足排了几公里长,司机们烦躁地抽着烟,神情沮丧而又绝望。抢险大军的到来,似乎给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他们纷纷走上前来,询问道路何时才能抢通。

  突击队员们不负众望,很快推进到理县境内。

  过了古尔沟,灾情开始严重起来,越往东走,形势越是严峻,沿途到处是被落石砸毁的车辆残骸,有的轮胎爆裂、有的被泥石流掀翻、有的被巨石砸扁、有的起火燃烧。有的车辆被坍体掩埋,只露出车头或车尾。有一辆被压在巨石下的大客车,车体严重变形,只剩下不到40厘米高。公路两旁,不断传来伤员痛苦的呻吟。一具具血肉模糊的遗体,让人触目惊心。看着一个个受苦受难的同胞,目睹一幕幕悲惨的情景,突击队员们不禁悲痛万分,潸然泪下。

  刘星伟是一名铁道兵战士出身,当年他所在的部队,担负着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在无数建设者们的顽强奋战下,一个现代化的新唐山,在旷世废墟上巍然崛起,屹立在渤海岸边。历尽人生的风风雨雨,刘星伟坚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没有什么灾难能够压垮英勇、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让刘星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生命中竟会有两次特大地震,检验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他人生中的一大缺憾,就是自己至今还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现在,历史给予了他弥补这个缺憾的机遇。从接受抢险任务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心不辱使命,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当队伍行进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刘星伟将4名年轻的突击队员叫下车,集合在一起,神情凝重地对大家说道:

  “大家一路上都看到了,这次地震灾害,比原来所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所担负的任务也比原来所想象的要艰巨得多,随时都会遇到生命危险,如果有不想继续朝前走的,现在请向我报告。”

  现场鸦雀无声。刘星伟发现在自己的面前,矗立着4尊沉默的雕塑。

  “好,都是顶天立地的钢铁汉!”刘星伟握紧右手,缓缓地举过头顶,对突击队员们说,“现在,请大家和我一道庄严宣誓。”

  山谷里回响起五位热血男儿视死如归的声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论面临多大的凶险,决不畏惧,决不退缩,哪怕是粉身碎骨,也要为灾区人民开辟出一条生命的通道!”

  在塌方和落石中前进

  5月14日上午,抢险大军突进汶川县境内。正当刘星伟率突击队沿武警部队开辟的通路,向灾情严重的薛城镇附近全速推进时,一块落石挡住了去路。

  刘星伟一把推开车门,下车向落石奔去,正当他弯腰准备移开石头时,装载机司机刘小金发现公路左侧的山坡上,突然升起一片黄色的烟雾。

  “队长,危险,快闪开!”

  刘小金话音刚落,一块斗大的石头已飞滚而下。由于机械轰鸣,刘星伟听不到刘小金的呼喊,对险情丝毫没有觉察。说时迟,那时快,刘小金飞身跳下装载机,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就在他奋力推开刘星伟的瞬间,落石便呼啸而至,“轰”地一声砸在公路中央的那块石头上,在迸溅的火花中高高弹起,飞进湍急的杂谷脑河,在浑浊的水面上激起冲天的浪花。刘星伟倒吸了一口凉气,不禁吓出一声冷汗。

  一次次的余震,无数次的塌方,没完没了的落石,胜似枪林弹雨。抢险队伍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有可能被飞石击中、被滑坡掩埋,都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突击队员们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尽管随时都会遭遇灭顶之祸,但为了灾区人民,他们没有丝毫的畏惧。

  一次,在汶川县下庄电站附近的一个塌方现场,刘星伟正指挥装载机作业,突然有泥土从天而降,洒落在他的安全帽上。他本能地意识到灾难即将发生,大声命令在前面开路的朱正树躲避,但隆隆的马达声,淹没了他的呼喊声。刘星伟奋不顾身飞奔过去,一边喊叫一边做着后撤的手势。眼捷手快的朱正树迅速将操纵杆挂入倒档,随即猛踩油门。当装载机剧烈地颠簸着快速后退了20多米时,半个山头便铺天盖地而来,把即将开通的道路又重新盖个严严实实。当时只要朱正树的动作稍微慢一点,后果就不堪设想。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抢修生命线的战斗中,突击队员们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这完全是对体能和生理极限的挑战。大家深深地知道,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每分每秒都是那样弥足珍贵,早一秒钟抢通生命线,就有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5月15日晚,当西部生命线胜利打通之后,突击队员们已经疲惫至极。如果能够痛痛快快地冲个热水澡,然后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睡上一觉,该有多好啊。但是他们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

  5月16日清晨,在简单休息6个小时之后,刘星伟又率队从汶川调头南下,沿都汶高速公路向遭受灭顶之灾的大地震中心映秀方向开进。在短短半天的时间里,他们就与武警部队一道,将南部生命线向前推进了23公里,抵达被称为“鬼门关”的草坡隧道受灾现场。

  草坡隧道地处岷江岸边,这里山高谷深,地势极为险要。在这次大地震中,与隧道相连的岷江大桥全部垮塌,隧道进口被滑坡掩埋,山上落石不断。洞口一次次被打通,又一次次被新的塌方掩埋。在近10个小时的殊死搏斗中,武警部队共损失挖掘机等大型施工机械5台,10余人受伤,刘星伟他们的一台装载机驾驶室也被落石砸坏。

  考虑到都汶高速公路灾情异常严重,毁损桥梁太多,短期内难以恢复,土方机械又难以配合桥梁抢修,抗震救灾指挥部综合分析形势之后,决定让中铁十六局集团抗震抢险突击队回师北上,从汶川县城沿213国道向茂县方向抢险前进,以便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打通北部生命线。

  5月18日下午,刘星伟率突击队抵达汶川县城以北的青坡村,负责一段近200米长的大塌方清除任务。由于受余震影响,山上滑坡和落石不断,抢险进展十分缓慢。

  在大地震中,青坡村一带群众伤亡十分惨重,仅在该村的蜂糖厂,就滞留了40多名受重伤的学生和村民,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许多人已经生命垂危。

  为了拯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刘星伟带领突击队员与自然灾害展开生死搏斗。他们喝在机械上,吃在机械上,刘星伟的衣裤被汗水浸透,发出阵阵难闻的酸臭;由于连续在高温和潮湿条件下作业,他的臀部和胯部已经开始溃烂,又痒又疼;被落石砸伤的脚踝肿得像馒头,稍一动弹就会感到钻心的疼痛,但他全然不顾,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在与死神的较量中,突击队员们不仅磨炼了意志,同时也增长了智慧。通过不断的观察,刘星伟掌握了落石的规律:先是尘雾突起,接着是土层剥落,最后是乱石穿空。科学判断之后,突击队与落石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拉锯战”。施工中,刘星伟站在视野较为开阔的地方指挥机械作业,当山坡上升起烟雾,便随时命令突击队员迅速驾机后撤,一旦塌方和落石过去,就及时命令突击队员展开冲锋。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决战,大塌方终于被清除。

1/2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