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地震灾区,率先打通317国道马尔康至汶川“生命大通道”,如今又奋战在唐家山等堰塞湖排险的武警水电三总队被誉为攻坚克险的“水电铁军”。
生死大营救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无法与外界联系,武警水电三总队政治委员程跃进第一个赶到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战。
13日零时5分,水电三总队官兵就赶到了受灾最为严重的蓥华中学。
一栋五层教学楼整体坍塌,残垣断壁中不时传来被困师生们的求救声。官兵们用手刨,用切割机、钢丝钳把楼板钢筋剪断,用吊车将一块块沉重的坍塌物吊走。凌晨2时49分,第一个生还学生获救,2时58分,第二个、第三个生还学生被先后救出,许多官兵都流下了热泪。
凌晨3时,由副总队长王泉带领的第二批救援队员带着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和11名医护人员,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到达营救现场,迅速展开救援。
在汶川、什邡、都江堰、北川等重灾区,他们共营救出46名幸存者。部队官兵还积极帮助群众进行灾后重建,转移疏散受灾群众1.17万人,搭设救灾帐篷163顶,清理废墟1.5万余方,帮助群众收割油菜85亩,栽种水稻56亩,抢修灾区自来水管道10余公里。
9天抢通9条“生命线”
地震使通往汶川县城的3条公路全部中断,汶川成了与外界隔阻的“孤岛”。由于通讯中断,距离震中最近的九支队狮子坪项目部,在没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5月12日20时30分,130名官兵带领22台大型机械设备,由工地火速向汶川挺进。
大雨中,5台履带式挖掘机轰鸣着将路基上的乱石堆掘开,470匹马力的轮式装载机紧随其后,一进一退,铲平路面。官兵们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连续奋战73个小时,于15日21时45分率先打通了进入汶川县城的长达99公里的317国道。身陷绝境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领导简直不敢相信:打通这条99公里长的道路,他们仅用了73个小时。
龙池位于都江堰西北、紧邻汶川县,数千群众、数百伤员被围困,救援部队也受阻。
14日12时30分,总队长林友汉率领40名重机操作手,携带12台机械设备火速开赴抢险一线。第一道障碍,是一个400多立方米的塌方体,官兵们驾驶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两个多小时结束战斗。然而没有想到,下一个塌方体是8000多立方米,再下一个,是30万立方米……官兵们通宵达旦,时而破障前行,时而迂回包抄,时而炸石开路。15日凌晨4时30分,他们出现在望眼欲穿的龙池镇父老乡亲面前。
在抗震救灾中,官兵们9天先后打通了马尔康至汶川、汶川至茂县等9条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共计300余公里。
1000名官兵决战堰塞湖
汶川大地震后,北川、青川、德阳等受灾地区形成了34个堰塞湖。5月21日,武警水电三总队官兵受命担负起21个堰塞湖应急抢险任务。
地震造成绵竹市汉旺镇以北20多公里的两山合拢,形成绵延5公里长的小岗剑堰塞湖。汉旺镇等地数十万人民群众受到威胁。经过指挥部专家勘察决定,必须在70小时内实施爆破泄洪。
5月21日11时,武警水电三总队参谋长梁建忠带领18名爆破突击队员,紧急奔赴小岗剑。
历经5个小时跋涉抵达堰塞湖脚下后,他们马上展开紧张的爆破准备。
“点火。”随着一声巨响,堰坝炸开一个长45米、宽25米、深5米的导流渠。随着堰塞湖内的水倾泻而出,解除了堰塞湖对下游地区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北川县城上游6公里处的唐家山堰塞湖,是34个堰塞湖最危险的堰塞湖,也是排险难度最大的堰塞湖。
5月25日,指挥部确定了机械施工与人工爆破“双管齐下”的排险方案。他们迅速组织1000余名突击队员,携带铁镐、炸药向堰塞湖进发。
26日上午,随着米格-26直升机将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吊送到堤坝上,他们立即展开了排险作业。截至5月28日19时,43台大型施工设备在堰塞体上施工,已挖出土石方近5万立方米。
目前,武警水电三总队官兵正在进一步研究完善具体施工方案,昼夜不停加紧施工战斗。总队政委程跃进告诉记者:“只要天气正常,预计还有8天,就可以开挖出一条标准的导流明渠。” (史志强 刘戈 史照栋)
责编:赵德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