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纪实

 

CCTV.com  2008年05月22日 22:2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

    新华网成都5月22日电题:“生命之鹰”冲破死亡阴霾――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纪实

    记者刘永华、李宣良、朱映涛

    每一次旋翼轰鸣,都意味着希望来临。

    每一次云中穿梭,都有生命得到拯救。

    是他们――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官兵,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

  突破“生命孤岛”

    5月12日下午4时,地震刚发生一个半小时,陆航团的两架直升机就腾空而起,直飞灾区。

    团政委张晓峰说:“12日下午14时28分,大地突然颤抖起来,老式营房里,大片的水泥块‘哗哗’直往下掉。没有任何命令,官兵们不约而同地冲向机库,短短半个小时内,所有直升机安全转移到了停机坪上。”

    军事会议在停机坪上紧急召开,飞行员们纷纷拿出作业包,开始预先飞行准备。

    “虽然当时我们还不知道目标是哪里,但西南地区只要一有灾害发生,我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团长余志荣说。

    当天下午,直升机穿越低矮的阴云,先后飞抵汶川、北川上空,拍了大量的图片、录像,为上级正确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灾区地处高原,山高谷深,崎岖难行。强烈的地震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坡,通往山区的公路上到处都是塌方,超过70%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一个个重灾区与外界断掉联系,成为“生命孤岛”。

    救援,刻不容缓!陆航团奉命不间断全力支援灾区。

    14日8时52分,两架“黑鹰”从山谷中破雾而出,降落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镇外的空地上。2000多名已经在废墟中苦苦煎熬了30小时的受灾群众欢呼起来,泪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12日起,陆航团的直升机多次试图强行机降汶川县城和映秀镇,但每一次都被滂沱的大雨和密布的阴云逼了回来。

    14日晨,天气稍有好转,陆航团的直升机立刻满载救援物资接二连三地起飞。汶川、茂县、理县、映秀……一天超过80架次的大密度飞行,开辟出一个个通往重灾区的空中桥梁。

    药品、食品、救援人员……通过空中桥梁源源不断地运进灾区;压伤、摔伤的各类伤员争分夺秒地被运了出去……仅映秀镇一地,短短3天就运走了200多名重伤员,运来了大批食品和药品,灾情得以迅速缓解。

  没有东西能阻挡“神鹰”的翅膀

    “说实话,我宁愿没有这样的任务。”家在阿坝州小金县的藏族飞行员余德文说,“每次从家乡上空飞过,看着山谷间倒塌的房屋,我就一阵阵的心酸,想流泪。”

    陆航团里,包括团长余志荣在内,有5名飞行员的家在灾区,他们亲人还置身于这片生死莫测的群山,音讯全无。

    但是,没有什么困难能够迟滞陆航团官兵们全力救灾的匆匆脚步。

    一次,参谋长杨磊驾机前往理县接运几名孕妇。快接近目的地时,山口突然刮起了大风,直升机摇摇晃晃。

    “我死死攥住驾驶杆,降了下去。”杨磊说,“要是平时,当时的天候状况我完全可以选择返航。但这次,我们多飞一次就能多拉几个伤员,多救几个群众,哪怕只多拉一个也好。”

    有着3800飞行小时的副团长姜广伟总是抢着飞最难的任务。20日上午,他驾机运送水利专家到北川县勘察。

    地震导致北川县城以西数公里处山体大面积坍塌,截断河流,形成了一个长10多公里的堰塞湖。受余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状况极不稳定。

    险情必须及早查明,专家们心急如焚。但地震完全改变了这一带的地貌,地面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土丘,若强行机降,直升机旋翼必定会与土丘发生碰撞。

    姜广伟艺高人胆大,驾机在湖畔上空盘旋几圈后,选定地面一个只有五六米高的大土丘,缓缓降低高度。他把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同时打开右侧舱门,缓缓向土丘靠拢。就在直升机贴近土丘的瞬间,专家们从悬空的直升机上直接跳上了土丘。

    随着救灾的深入展开,陆航团的足迹也在逐渐延伸。

    从16日起,救援工作由映秀等震中地区向周边偏僻山区深入发展。卧龙、耿达、银杏……每一个边远小镇都回荡着直升机的轰鸣声,一支支救援队伍被直升机输送到灾区的四面八方。

    至19日14时,救援部队在直升机的协助下走进了四川全部40个重灾区的405个村社。

  每一次行动,都凝聚着全体官兵的心血

    “这次任务,是我们团出动规模最大的一次。”团政委张晓峰说。

    由于灾区情况紧急,空运任务繁重,机组人员每天的飞行时间都远远大于平时,有的机组一天要飞8-12个小时。

    全军第一批双学历陆航飞行员之一、31岁的副驾驶员钱红星说:“因为任务区情况复杂,飞一个小时所耗的精力相当于平时飞4个小时,我们晚上执行完任务回来,一倒下就能睡着。”

    12日至今,陆航团的每一个官兵都在超负荷地工作着。塔台指挥员邓贵芳每天都得在塔台呆上至少14个小时。“所有的飞行命令都从我这里发出,”他指着控制台说,“这次任务,容不得一丝马虎。”

    为了保证飞机正常飞行,机务分队的官兵们全力以赴。四级士官陈志明和他的战友们全天都泡在机库里,抓紧一切时间检修飞机。困了,直升机旁铺块帆布就是他们的床;饿了,就啃几口干粮。从河北老家来队探亲的妻子就住在营区里,可一个多星期了,两人见面也没能超过3次。

    机务分队长张洪友的家就在不远的成都龙泉驿区乡下,父母妻儿都住进了帐篷,他却忙得连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一次,一架“黑鹰”刚起飞却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返回。张洪友带着战士,只用了5分钟就顺利排除了故障。“这几天,我们排除故障的速度比平时快多了。”张洪友说。

    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还有很多。负责机场地面勤务的空军某场站干部李伟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是以全军级别最低的场站,保障了这次有史以来全军规模最大的直升机空运行动。

责编:李秀伟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