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知识引领工人前行

 

――记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

CCTV.com  2008年04月24日 14:04  来源:光明网  
专题:中国中铁一局“工人教授”窦铁成

  3大箱专业技术书,陪着他辗转全国45个变配电所和5条铁路线;60多本笔记,工工整整地记录着100万余字的学习和工作资料。工作近30年来,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工艺改革30次,负责安装的38个变电所全部被评为优质工程,解决技术难题52个,排除送电运行故障310余次,用自己所学知识节省成本、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380万元。

    这些数字,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不断自学的普通工人创造的。他,就是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人窦铁成。他善于学习、技术精湛,堪称电力专家;主动传授、毫无保留,身边的工友、同事甚至业主都尊称他为“窦教授”。

                          “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知识”

  窦铁成1956年出生在陕西蒲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着家庭读书氛围的熏陶,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历史原因,初中毕业后在农村务农。在农村劳动的七年中,知识来源渠道少、文化书籍匮乏,他就把父亲的医书、哥哥的汽车修理书籍看了个遍。

  1979年,窦铁成通过了中国中铁一局的招工考试,被分到电务公司工作。1980年7月,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铁一局电力技术培训班。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健当时也在培训班里学习。刘健说,如今回忆起当时的老窦,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学习劲头。当时只要教室的灯亮着,哪怕只有一个人在学习,那一定是窦铁成。虽然参加工作年头少,学历又低,但窦铁成却在最后的结业考试中拿了最高分。班主任对这个好学的学生喜爱有加,在鉴定中写着“此人可以重用”。

  窦铁成这股学习的劲头并没有随着培训班的结课而结束。这些年中,他前后花费近万元买了三大箱子书。《钣金工艺》、《机械制图》、《高等数学》、《电磁学》,都被他一一消化。“师傅常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知识!”徒弟耿丽娟说,师傅每次看到她,必问的内容就是最近在学什么,还督促她参加本科自学考试。

  在窦铁成的宿舍里,有一盏简陋但造型奇特的折叠式台灯很惹眼。窦铁成说,那是他自己用一些废旧材料加上电热毯的开关制作的,有的地方条件艰苦,夜里用灯不方便,他这么多年一直带着这盏小台灯,方便随时看书学习,还不影响他人。

  听说媒体团要来采访,公司的同事张罗着陪老窦去商场买几件“像样的衣服”。上班、回家经常路过的商场,老窦十几年没有进去过。同事感慨说,老窦除了工作,真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他把学习心得和工作中的技术难点都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了60多本、100万多字的工作学习笔记。

           “知识不应用,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看过窦铁成笔记的人都会由衷地佩服他的认真和持之以恒。翻开这些笔记,每一个字都工工整整,页眉记录着日期和天气,还都编注了页脚。有的系统地记录了专业技术类问题和难点,还编了目录,方便检索。“学过的东西,不能让它躺在那里睡大觉。知识一定要应用起来,学过了不用于实践,那就是一堆废铜烂铁。”窦铁成总是这样告诉徒弟们。

  徒弟们也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师傅这句话的意义。2008年4月3日,徒弟吕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难题,需要水电段定员表,但到处都找不到相关资料,只好向师傅求救。窦铁成在电话中告诉吕春,“有一个黄色封皮的笔记本,用塑料线装订,封面上是一只手套,上面还画了一颗钻石,里面有你想要的数据。”吕春按照师傅的描述找到了笔记本,在里面看到了清清楚楚的数据,而记录时间是1996年6月16日。吕春笑着说,“我们老革命的记性好着呢。”

  电务公司里很多人都知道窦师傅随身带着三件宝:工具包、数码相机和笔记本。在工地上发现问题,工具包可用于随时修理,用相机拍下故障图片,再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图文并茂,能够让徒弟更直观地了解、学习。

  窦铁成的徒弟中有不少是大学生。他说,自己很羡慕这些年轻人,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系统的教育,整体素养好,学习时能少走很多弯路。但他们也有不足,就是不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动手能力比较差。他告诉徒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就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实际工作中带着问题学,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弄清背后的原理,让知识更加牢固,更加实用。”

  窦铁成说,自己最欣赏的科学家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在研究雷电时,虽然有一些盲目愚昧,但他勇于实践,最终发明了避雷针,正是这种敢于实践的精神造福了后人。

  2006年,浙赣铁路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施工过程中出现难题。按照要求,变压器引入线为铜板双导线。但这种导线在国内买不到,从国外买费用昂贵,工期也不允许。窦铁成组织大家利用现场既有的铜排、铜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出符合功能要求的全铜间隔棒。这一技术在整个浙赣线迅速推广,被设计院专家评价为“行业一流”。

  窦铁成也在工作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电脑开始普及时,他已经四十六岁了,但他从学拼音、学打字开始钻研,如今对CAD制图、其它工作软件已经应用自如。2006年公司新购进了一台30万元的机电设备保护测试仪,他第一个完全掌握了电脑、仪器、设备联动和测试技术。

                  “什么叫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开大船。窦铁成总是愿意用自己的工作方法,带动整个团队共同进步。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徒弟和工友们都养成了记工作学习笔记的习惯。多年的知识技术经验积累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也一直主动要求把这些传授给大家。

  中国中铁一局党委书记张为和说,窦师傅的这种毫无保留的精神非常难能可贵。张为和说,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向一位工程师请教问题,这位工程师在口头上答应得非常好,到了关键时刻就是不肯透露,无奈他只好通过各种方式自学,走了不少弯路。

  但窦铁成从不搞技术封锁。1988年,西安到安康的铁路建设正忙,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处秦岭电管队负责为秦岭隧道施工供电。一天,电管队在秦岭山上的四个变电所接连跳闸,电全断了,可值班人员却找不到故障点,便打电话求助窦铁成。当时西安也在停电,窦铁成正在办公点办公,他点着蜡烛,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图纸,分析后通过电话指挥现场值班人员排除了故障。

  1990年至今,窦铁成讲授电力、变配电技能知识讲座260余课时,培训300多人次。他说,一个人的努力只是有限的力量,必须把周围工友、同事都带动起来,共同努力。在这样的气氛下,才能共同进步。“什么叫好?套用一句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公司里,电力专业三分之二的职工是他的徒弟,其中有35名是技师,7位电力工高级技师中,他的徒弟占了5人。

  除了在团队中无私传授,无论是谁,即使是不认识的人向他求助,他都会认真地帮助分析故障,并尽快找出方法排除,他的手机号码被业内称为“技术120”。

  在东乌铁路施工时,由于工期紧,需要大量人才,但一时业主又找不到了解设备的师傅去教。窦铁成自告奋勇,承担了80名大中专毕业生的培训工作。白天他照常工作,晚上把学生分为几批,有理论有实践地教学。很多学员说,在窦师傅身上,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还学到了人生的态度和一种敬业精神。他们告诉记者:“我们有个好教授,他姓窦!”

  徒弟贾中华坦言,自己曾经不理解师傅的无私: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把技术都教给了别人,自己靠什么吃饭呀?师傅告诉他,很多知识在某个地方不一定用得上,但如果传授给别人,也许就用在了别的地方,说到底也是用在咱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都是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一番话说得贾中华心悦诚服。

  满载着荣誉,带着种种头衔,如今已成为“名人”的窦铁成却说:“再好的花儿,只有开在肥沃的土壤上,才能茁壮成长。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一起奋斗的工友们和组织给的,属于身边的同事们,属于中国中铁一局。”中国中铁一局也掀起了向窦铁成学习的高潮,在与窦铁成一起看他的专题纪录片时,记者看到他在悄悄地擦拭着泪水。他说,知识是立身之本,集体是成长沃土。绝不辜负国家对自己这名普通工人的厚爱,将更加努力为中国中铁一局,为祖国的铁路电力事业贡献力量,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记者 曲一琳)
 

责编:修荣腾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