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北大校长许智宏:在中国做校长"太累"

CCTV.com  2008年04月21日 11:01  来源:科学时报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1992年10月至2003年2月任中科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到北京大学校长,从科研工作者到中国最高学府的“家长”,这位温文尔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着怎样的激情与困惑?在北京大学的春天里漫步,猛然驻足凝思,他最感欣慰的事情又是什么?

    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科学时报》记者走进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的办公室,听他谈北大在人才培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思考,北大的教育改革以及自己的校长经历。

    “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老师’”

    《科学时报》:您的身份既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您更喜欢别人称您院士还是校长?

    许智宏:其实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老师”。

    早年我从国外回来,回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几年后研究所让我担任副所长,我推辞了。我向我的导师求教,导师也觉得我应该先好好做科研工作。但后来,研究所的很多同事都推荐我当副所长,研究所也作了决定。这时,导师叮嘱我说,既然研究所要你去做管理工作,你就要好好做;而且切忌只顾自己实验室的利益,应站在整个研究所的立场谋求整个所的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期间,有一次路甬祥院长对我说,教育部希望物色一位院领导去北大工作,促进大学与中科院的合作;考虑到我也是从北大毕业的,决定推荐我。当时回到母校工作,我凭的是一种激情,一种对母校的感情。从副院长到校长,完全不同的角色转换,对我来说挑战很大。在中科院,毕竟只是当副手,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到了北大,我就是学校的法人,就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北大的“一家之长”了。

    到北大的第一个学期,我也是一头雾水,而且学校还发生了很多事。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适应自己的角色。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近10年来北大的发展还是很好的,应该说,这一阶段是北大发展最好的阶段。这里面当然有前任校领导的扎实工作作铺垫,也有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尽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各方面的挑战,但北大始终坚守了作为一个学术重镇的定位。北大的老师学生也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我对自己的工作也基本满意。

    《科学时报》:在跟您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您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一天到晚都很忙。您觉得在中国当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

    许智宏:老实说,我很羡慕国外大学的校长。北大重要的合作伙伴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两年时间内就来中国访问6次,到北大有4次。国外校长管得更多的是学校的发展战略、经费筹措以及吸引优秀人才等问题。但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在中国做校长,我们还承担了一大堆本该由社会承担的事情。这是我们现在的国情。

    在今年人大会议期间,我与几位校长和其他代表又呼吁,应加紧修订《高等教育法》,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能够确保大学规范地行使权利,又避免“千校一面”,并确保国家的投入。但中国目前的发展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许多事情也不得不考虑。大学的校长要花不少时间处理很多具体的行政性事务。

    我觉得,中国大学的校长,首先必须有献身精神,也要有很好的精力。在当校长之前,我在中科院工作,外出访问考察时,很多时候都是去学生家里落脚,这样很自由。但现在作为校长出去不行了,除了工作外,北大在各地的校友、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都要见你,日程往往排得很满,连周末都安排满了。当了校长,社会关注度会很高。8年下来,我确实感觉有些疲劳了。

    要领导好一所大学,还必须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我在北大这8年,与三任书记的合作都很好。虽然领导之间有时对问题的看法也有不同,但大家都能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并付诸实施。作为校长,还必须有一种宽容的心态,能正确面对各方面的批评。

1/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