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国家环保总局"扩权"背后:大环保仍是改革目标

CCTV.com  2008年03月21日 13:3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专题:2008年全国两会

  在强大的地方经济利益面前,国家环保总局焦急之中,权力有限。

  即便“升格”,几百人的编制,面对如此广泛、复杂的环境透支能否胜任?

  ★ 本刊记者/谢良兵

  3月11日,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国家环保总局如愿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而就在10天前,山西省临汾尧都区魏村镇吴家庄村民,在一家化工厂门口,集体下跪抗议,要求工厂停产。媒体报道称,吴家庄中心小学附近的这家非法化工厂,肆意排放含苯废气和废水,导致该校学生和当地村民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等症状。

  当民众开始以“下跪”这种极端方式对抗污染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国环境保护部门的无奈现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国家环保总局此次“扩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环保风暴”到“扩权冲动”

  对于长期研究环境政策、曾数次建议成立环境保护部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来说,环保“扩权”带来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组建环境保护部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里程碑。”王金南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从建设部分离出来,成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10年之后的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又一个10年之后的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成为环境保护部。

  2002年的时候,王金南等人已经开始研究,呼吁成立环境部。“那个时候,尽管环保总局已经是正部级单位,但相关的资源管理部门改革并没有到位,大环保部的设想难度很大。”王金南说。

  2006年9月,王金南在向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作汇报时,提出了“建立环境保护部”的建议。此时的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十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没有实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2005年吉林化工厂污染松花江、2007年蓝藻接二连三爆发……这些环境事故一旦发生,出来“扛担子”的总是环保总局。但将板子全部打在环保总局身上,似乎也不尽合理。因为环保总局与其他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更多是有责无权。

  近两年以来,“环保风暴”开始为更多民众所知。由于环保总局的监管力度薄弱,每次“风暴”过后,也总流露出博弈劣势,“力不从心”。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占斌说,环保总局的一些文件,地方上可能也就是看看而已。

  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判断。他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称,经过多年大规模高密度的“环保风暴”,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告别了民众启蒙阶段,而进入到一个利益博弈和体制创新的阶段。

  “环保风暴”背后体现了环保部门的“扩权”需要。因此,在此次新组建的部门之中,环保部几乎是最没有争议的部门之一。之前的酝酿和讨论阶段,也都是一次性通过。

1/2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