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专家:中国数值天气预报水平与国外相差10年

CCTV.com  2008年02月14日 13:23  来源:人民日报  
专题:众志成城抗冻灾

    1月10日到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这次罕见自然灾害的预报预测是否准确?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进一步提高预报预测水平,捕捉极端天气的“脉动”?记者最近专访了3位气象专家。

    5次雨雪天气过程预报比较准确,但对其持续性及强度估计不足

    记者:气象部门分析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的成因认为,去年8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重要原因。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根据这个异常信号,在灾害发生前提前做出预测?

    端义宏:拉尼娜事件是一个原因,但导致这次气象灾害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包括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等。要提前15天、20天甚至更长时间来准确预测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难度很大。在去年12月份就提前准确预测今年1月的气候,发达国家也做不到。这是需要今后科学探索的问题。

    乔林:目前,7天之内的天气预报比较准确,时间越长越不准。对一个月左右以后的天气进行分析预计,我们称为“预测”,它在确定性上不如“预报”。

    这次长达20多天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由间隔非常短的5次雨雪天气过程组成,其影响累积起来,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结果。预报员比较准确地预报出了每次雨雪天气过程,在一次次的雨雪天气过程中对这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认识逐渐清晰。

    记者:这5次雨雪天气过程的预报情况怎么样?

    端义宏:对1月10日到2月5日的5次雨雪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都提前2到5天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先后发布暴雪红色预警2次、暴雪橙色预警12次、大到暴雪预报10次。各级气象台站也对这些天气过程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

    记者:预报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乔林:大家知道,天气预报是预测科学,不可能100%准确,我们在气象预报精细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对雨雪具体落区、降雨雪的时段、大小的预报,存在一些误差。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端义宏: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逐年提高,但精细化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次气象部门对大的雨雪天气过程把握住了,但对大雪、暴雪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比如预报员给出的5毫米以上降雪区域,与实况往往很一致,但再进一步划出这个区域中的10毫米以上降雪区域,可能就有一些差错,划出的20毫米以上降雪区域可能误差就会更大一些。

    如果能做到定点、定量、定时的“三定”预报,那是一个完美的预报,但目前科技水平远远达不到。

    矫梅燕:我们总结认为,在这次的预报服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长时效预测中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等行业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对电线结冰、道路结冰监测能力有待加强。

1/3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