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工进城17年的工资“路线图”
新华网济南2月13日电(记者宋振远 邓卫华)2008年的第一个月,在青岛打工17年之后,来自山东沂南县农村的皮进军拿到了平生最高的一笔月薪:7378元。这超过他刚进城打工时月收入的20倍。
皮进军17年的工资收入“路线图”,反映了他从一名农民轮换工到合同制工人、再到获得城市户口的命运变迁,折射城市对农民工从“经济上接纳、体制上排斥”到“政治上尊重、政策上扶持”的社会进步。
今年春节,皮进军和队友一道,在岗位上“守岁”拼搏。得知《重庆农民工之歌》上了春节联欢晚会,他特意和队友一起听。
1991年:打工要交“保证金” 每月工资330元
[打工经历]1991年秋,皮进军离开沂蒙山区,带着父亲从邻居家借来的150元“劳务输出保证金”,进入青岛港成为一名煤炭装卸工。当年10月,他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330元。皮进军说:“我留了150元自己日常开销;其余180元让人捎给父母,其中150元还债,30元叮嘱父母买点好吃的。”
进城第一个春节,皮进军没有回家。除夕那天晚上,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和农民工一起吃了团圆饭。“晚上回到住处,听到青岛郊区传来的鞭炮声,心里一下就酸了。”
按当时规定,皮进军的身份是一名干满三年就要回家的“农民轮换工”。但他的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打动了领导,最终在青岛港“沉淀”下来。
由于青岛港实施向装卸一线工人倾斜的分配政策。1993年初时,皮进军的月工资达到700元。1997年,皮进军当上了散杂货作业区的一名装卸班长。此后的六七年里,他的月薪保持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
皮进军坦言,他到青岛港这样的大单位打工是幸运的,那时候更多的老乡仍饱受“欠薪”之苦。他有个老乡曾在一家名为“厚实饭馆”的酒店干厨师,一年只开了两个月工资,老板天天说涨工资,结果到年底卷铺盖跑了。还有许多干建筑的老乡,讨薪就跟“吃饭”一样平常,伤透了心。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表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还较差。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民工总体上处于“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歧视、文化上排斥、制度上限制”的境地。许多农民工饱受证卡收费、克扣欠薪、伤病无保障之困。一些城市农民工甚至出现“20年工资基本不变”的情况。到90年代末,农民工务工环境有所改善,但主要还局限在对口扶贫、领导关怀、舆论支持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