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央抗灾救灾目标彰显以人为本

 

CCTV.com  2008年02月09日 08:2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专题:众志成城抗冻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上午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当前雨雪冰冻灾害抗灾救灾工作,强调要千方百计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2008年2月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无论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通路、保电、安民”目标,还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措施,都在向世人传递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中央对这次抗灾救灾是目标非常明确的,决心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透出了浓浓的民生情怀和民本思想。

  中央抗灾救灾目标,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应该说,此次雪灾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交通受阻、供电受损、群众受困受灾。因为交通受阻,导致了大量的旅客和群众滞留在车站、工地、学校,有家难回;由于供电受损,使得企业无法生产、群众生活陷入困境。前面两种情形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群众的生活。路通了,滞留的人群就可以疏散,回家过年,生活的物资就可以运送,居高不下的物价就能够得到平抑;电供了,企业可以恢复生产,灾民生活也可以逐步改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在全面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当务之急是要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做好这三方面工作,关系抗灾救灾斗争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制定周密方案,加强组织协调,集中优势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所谓“一通百通”,就是这个道理。这就给抗灾救灾指明了方向。目前,为保交通顺畅,中央领导有明确的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车动起来,让人走起来,为此广大部队官兵、干部群众投入到了紧张的“开路”战斗中。为保供电正常,广大电力工作者不分昼夜地在抢修抢建抢发电,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和危险深入到400多米的矿井开采区,亲自指挥,鼓舞了大家的斗志。为保民生落实,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集体出击,相继奔赴第一线,靠前指挥、正确决策和部署。

  中央抗灾救灾目标,突出了民生的重点。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今,风雪灾害,影响最大、受灾最重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地为民排忧解难,妥善安置百姓生活,尽快疏散滞留群众,全力保障群众回家过年。当前,要千方百计恢复交通运输,铁路、民航要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公路要尽快疏通交通堵塞。要优先保障春运,优先保障抗灾救灾物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电煤的运输。要千方百计恢复受灾地区电力供应,集中力量抢修受灾被毁电力设施,增加煤炭生产、增加电煤供应,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加大跨区电能调剂力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电能使用结构,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医院学校、铁路交通枢纽等重点单位的用电需求。要千方百计安排好受灾地区群众生活,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灾区,摸清灾情,满腔热情帮助受灾群众排忧解难,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特别是因灾转移群众的生活,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妥善安排好留在当地、不返乡过年的群众的节日生活。要确保粮油肉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保持市场价格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强市场监管,努力保证群众生活不受影响,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中央抗灾救灾目标,预示着民本的长期。当前,战胜雪灾就是最大的民生,让每一个群众在灾害中少受灾、不受灾,是党和政府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这次风雪中受灾的群众,温家宝指出,主要抓灾民口粮、衣被、副食品补贴、应急物资、滞留旅客、成品油供应、自来水修复等八个方面工作。当前要解决的,首先是灾民的口粮问题,还要解决好灾民的取暖,保证应急物资的供应,加大受损饮水管网的抢修,让群众过一个好年,同时还要做好滞留群众的救助工作。安民问题不但要考虑眼前,还要考虑将来。温家宝说,灾后恢复生产,要提早制定计划,农业要加强,工业要调整结构。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尤其是解决罕见重大灾害问题,应对突发性事件,更需要形成“全国一盘棋”。而对于灾害的预防和灾后的反思,也同样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所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雪灾过后,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要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常怀忧患意识,常思民生疾苦,常修为民之德,特别要加强对民生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的研究和落实,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严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好环境,保护好资源,保障好民生,发展好民生,改善好民生。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一贯主张。中央已经作出了明确的部署,中央领导也已经作出了率先的垂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再也不能充当瞌睡虫和糊涂蛋了。否则,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将可能成为一句“空谈”。(倪洋军)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编:李丹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