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拉近市长市民的距离,市长百姓齐心共谋北京发展大计。《新京报》联合北京社区网开设《我给市长进一言》栏目,以展现市民对北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民生构建等方面的看法、愿望与建议。
郭金龙
11月30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郭金龙任北京市副市长、代理市长。面对媒体的郭金龙严谨而友善,当记者称其为“郭市长”时,他笑眯眯地纠正说:“注意,是代市长。”当被问及最喜欢北京什么时,他没有犹豫,笑容满面地回答说:“我最喜欢北京的人民。”记者 赵亢 摄
郭金龙亮相会场:我最喜欢北京的人民
尊敬的郭金龙代市长:
有时候地域歧视这件事是很奇怪的。北京人在别人的印象里,总是把非北京人称作外地人。
当这么称呼久了,所谓的“外地人”就很反感,反唇相讥中最锋利的两句之一是“北京不是你的”,另外一句是“北京这么多成就,有多少是你们北京人做出来的?”这话有道理。
作为一位镶黄旗的北京市民,我认为一个城市能够成其大,仅仅凭着当地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不论是经济、物产还是人才,没有哪个城市是能够包揽一切出产而无需外求。当年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说的再明白没有了,只是凭着秦朝的资源,别说六合混一,是不是能有生存的机会都很难说。
北京的门槛一直是很高的。这个高不光是体现在“京城米贵、居大不易”上,而是人为的门槛实在是太高。“米贵”固然是事实,可对于外来的人员来说,这个“米”是贵上加贵。人为的原因走到了极致,就是前两年某教授提出的“不是大专以上学历者不能进京”的建议。这何止是京城米贵?
而目前这个门槛也没有降低多少,首先是一种资格制度在限制着。譬如暂住证,虽然失去了当初的作用,但很多时候依然是一种区别“北京人”与“外地人”的分水岭,不但在找工作的时候这个证件是需要的,就是在租房子的时候,这也是必要的证件之一。这其实间接地提高了外来人员的生存成本,还表现了一种“地主”对于外来人员的不信任与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