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三农”话题:牵动国人神经的一年

CCTV.com  2007年12月17日 20:16  来源:新华网  

      

   2007年9月16日,贵州镇宁县朱家庄农民尹喜秀在翻晒刚收获的玉米 新华社记者杨俊江 摄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董峻、王立彬)在许多地方农民庆粮食丰收的同时,很多城 里人则在抱怨:肉价涨得心慌。而气候异常造成的暴雨和旱灾,更让人们为“靠天收”的农业捏了一把汗。

    即将过去的2007年,“三农”话题比哪一年都多,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粮油肉菜价纷涨 农产品领涨拉高CPI

    2007年,城里人对“三农”形势最切身的感受,可能缘于一系列农产品涨价。

    去年秋冬以来,全国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陆续上涨――玉米、小麦、食用油价格先后上涨;受饲料价格上涨及疫情影响,生猪生产下降,5月份以来猪肉价格暴涨,又带动其他副食品价格上涨。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这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的首要原因。

    普通市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和统计数字一致:10月份猪肉价格上涨54.9%,油脂价格上涨34.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3%,鲜菜价格上涨29.9%,这些都是最能触动老百姓神经的商品。

    按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匡算,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增支47.8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则增支17.9元。这意味着一个城市三口之家每月要多花100多元,才能买到同样数量的东西。

    发展改革委权威人士说,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属恢复性上涨。个别行业协会和企业不正当价格行为加剧了食品价格上涨。由于涨价对明年的滞后影响较大,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等因素,明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粮食第四年丰收 确保“粮食安全”仍是艰巨任务

    多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有个“怪圈”:如果连续两年增产,第三年一般是平年或减产。粮食产量在1998年突破1万亿斤大关后,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耕种面积连年调减,产量一路走低。

    这个“怪圈”今年被打破了:粮食总产量自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突破1万亿斤。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国人总体上“心里不慌”的主要原因。

    农业部称,今年小麦、稻谷产量均有所增加,小麦库存充裕,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虽然玉米产量略有减少,但在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和出口情况下,玉米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粮食持续丰收的根本,是让种粮农民有钱赚。为此,国家先后取消农业“四税”,农民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

    居安思危。今后粮食安全仍是一个需高度关注的问题。环顾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偏紧,库存下降,粮价持续上涨,全球局部地区粮食供求失衡状况逐步加剧。随着化肥、农药和劳动力等价格逐年提高,政策补贴激励作用减缓。

    国家提出,建立粮食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立足国内基本供给,到2010年国内粮食生产水平稳定在每年1万亿斤以上。这,仍是一个艰巨任务。

    水旱灾害频发 气候变暖威胁衣食

    几个月没下雨,湖南邵阳县长乡村6组和18组村民已习惯定量分水,但最近那口“救命井”干涸了,村民不得不到1公里外找水。

    全球性气候异常已显而易见地威胁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大流域性大洪水,长江、珠江等流域一些中小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特大洪水,重庆、济南发生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暴雨洪灾。

    南涝北旱。进入6月份北方降雨稀少,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发生历史罕见特大夏旱。7月中旬以来,江南华南部分地区伏旱发展迅速。东北东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南疆大部基本无有效降雨。9月下旬以来,湖南、江西、贵州、广西等地旱情为50年来所罕见――“罕见”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气象新闻中。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农业生产的大约六成歉收、绝收是旱灾所致。今年遭遇的近10年来最严重旱情,使全国农作物累计受旱面积5.99亿亩,损失粮食373.6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422.4亿元,林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92.6亿元。

    “22个省区发生不同程度夏旱,受旱范围之广为近年所少见。”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

    气候系统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新闻公报称,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表示,2007年有可能作为“气候变化年”载入史册。

    气候变暖造成病虫害增加、禽畜疫情频发,后工业革命以来,农业“靠天吃饭”的特点进一步凸显。

    老百姓可以放心吃 农产品质量安全扣人心弦

    “改革开放后,日子过好了,想吃什么有什么,可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食品质量问题,让人很多东西不敢吃了,连我这个‘老质检’吃什么东西都得想一想。”列席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的桂林市质检系统退休职工唐正东说。

    目前中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94%以上,畜产品、水产品主要检测指标合格率已连续三年保持在97%以上。上半年出口美国食品合格率为99.1%,出口欧盟和日本合格率为99.8%。

    横向比较还是能看出我们的进步:日本公布上年度进口食品检测结果,中国食品合格率达99.42%,高于美欧。

    下半年,全国676个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已100%纳入农业部门监测。加强动植物检疫,初步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实施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生产基地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认证农产品合格率超过98%。

    如今,国家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化食品安全:涉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11部法律和22部法规。认证认可体系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

    清理“小产权房”背后 18亿亩耕地“红线”之忧

    12月14日,国土资源部重申: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所谓“小产权房”。农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宝贵。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甚至地方经济发展受限也在所不惜。“小产权房”折射出耕地减少的严峻局面。

    据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执法检查数据估算,目前被监测城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95%以上属于农村集体农用地。而在新增建设用地中,违法占用农村集体农用地的宗数、面积以及耕地面积,几乎都在半数以上。

    在农业大省河南,1月至8月全省有195名党政干部因违法违规使用土地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18人、科级干部53人。经济发达的广东要在2011年达到经济总量4万亿元目标,每年要平均新增建设用地40多万亩,而目前广东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20多万亩。

    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不久前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73%的农民愿意或比较愿意以非法的“以租代征”形式出租土地,原因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价值不断升高,“以租代征”比搞种养业收益要好。这是个值得高度重视和研究的信号。

    同时牵动城乡居民神经的“小产权房”,表明在我们的吃与住之间,当代人与后世子孙之间保持协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责编:樊静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