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闻周刊]本周人物

 

CCTV.com  2007年12月17日 02:23  来源:CCTV.com  
进入[新闻周刊]>>

CCTV.com消息(新闻周刊12月15日播出):点击观看视频 >>>

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以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二月河

松冈环

 

 

  钱学森:96岁的老人

  周二,钱学森迎来了自己96岁的生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他收到了来自科技专家的礼物,一场"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研讨会;作为公众眼中受人尊敬的老人,他收到了年轻人在刻有他生平介绍和照片的旧居送上的生日鲜花。而在收到各种祝福的同时,这位总是不喜欢别人称他"导弹之父"的老人,也通过助手表达着这样的期望,"向我学习,我不敢当,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这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要办好。"

  二月河:我反对

  因为创作《康熙大帝》等一系列帝王小说而享有盛誉,作家凌解放也让自己的笔名"二月河"有了大大的知名度,却未料到竟然有企业要注册"二月河"为商品商标,习惯了名字是身份代言的他,自然接受不了人们喝着"二月河"牌啤酒、接受"二月河"品牌服务项目服务的现实。本周一,表示会通过法律途径力阻商标注册成功的二月河,不知能否保住自己这个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的符号?

  松冈环:第22块碑

  本周三,日军南京太平门大屠杀事件的发生地南京玄武区太岗路,竖起第22块纪念碑,而参与捐建,提供史料证据的却是一名日本人,她叫松冈环。身为日本小学教师的她,为了寻求真相,开通"南京大屠杀情报热线",走访亲历的日本老兵,坚持十余年,终于得到侵华日兵的证言,使得掩埋了70年不为人之的历史大白于天下。如今,双手合十默默地为在太平门死难的中国人祈祷的松岗环,也在圆着自己能够让日本年轻人以史为鉴的心愿。

  方玉明:一件"小"事

  一边是山体发出的怪声,重达10吨的大石在摇晃,一边是正要经过的两辆客车,在山体右侧约50米处开加水站的农村妇女方玉明着了急,挥动双手,大声叫喊,在岩崩发生前几秒将客车栏下,80人免遭噩运。周一事发后,面对当地领导称她为"长阳县骄傲"的赞扬,500元的奖金,"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称号,觉得"换作其他任何一个人,在当时情况下都会把车拦下来"的方玉明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只想平平淡淡的过日子。

  生活中我们常说四个字,叫心安理得,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内心安宁谈何容易,松岗桓作为一名日本教师,十多年来华40多次,并努力寻找南京大屠杀的证据,或许只有这样做他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同样的,拼命拦下客车的农村妇女方玉明,那样做没什么理由,只不过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本能,因为纯朴的她,不这样做,恐怕内心会一直很不安,但是她做了,救了人命,而且拒绝了奖励给她的500元钱,更证明了内心的安宁是一种更高的价值。好了,该说说《新闻周刊》选出的本周人物了,或许70后、80后,更不要说90后了,都可能不太知道他的名字,然而他创作的旋律却有可能熟悉、听到过,本周,他的骨灰从国外回到家乡广州,一个艺术家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而牵挂这个名字的人们也终于可以内心安宁一些了。

  马思聪:魂归。

  马思聪回来了!本周当人们看到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走出机场时,就像他手中的鲜花既可以表达祝福也可以流露缅怀一样,很多人的心情既饱有激动也怀有感伤,因为儿子所带回的是父亲二十年前故去时就已经留下的骨灰。叶落归根却已斯人远去,当人生的归宿与命运的遗憾交织在一起时,也许人们不难理解马家的亲人们那嘴角的微笑和眼中的泪光。马思聪,这位中国20世纪最杰出也是命运最赋有悲剧色彩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的第一人"的音乐家在阔别祖国四十年后,终于魂归故土。(《思乡曲》渐弱)(黑场)

  在湖光山色的麓湖公园,马思聪依然怀抱着他一生钟爱的那把小提琴,这支有300年历史的世界名琴几乎伴随了马思聪的一生。而在他的全集中收录的乐曲大多也是从这把提琴中流淌出来的。老一辈人都应该还能唱出当年的那首《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哪怕是对于马思聪完全陌生的人,恐怕也会对他的弟子们:林耀基、盛中国、傅聪,这些享誉世界的音乐名家略知一二。即使是现在,很多不知道马思聪的年轻人也会对这首著名的《思乡曲》耳熟能详。但是,恐怕连马思聪自己也想不到,七十年前他谱写的这曲《思乡曲》几乎成了他整个后半生的人生宿命与悲情写照。

  (他说)没有一个那么大的人物逃跑过的。

  采访资料声:鲁大峥 原马思聪音乐艺术馆筹建处负责人。

  跟(女儿)马瑞雪经过很长时间的争执,最后马瑞雪又换了一个方法,就说你到广东找个地方修养一下,你身体又不好,又有肝病,其实马瑞雪已经在秘密的做着一个计划就是偷渡了。

  后来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在书中回忆,当时马思聪曾经抱着这样的想法:等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他要再回来。然而马思聪又一次没想到,这一等就再也没有等到那一天。

  本周,广州的马思聪音乐艺术馆首度向公众全面展示马思聪生前的遗物,其中包括马思聪在美国费城时留下的珍贵曲谱,人们发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描写中国的乐曲,这恐怕与当年的那个叛国者的形象相去甚远。而在马思聪个人的手稿当中,还记录了当年他刚到美国公开发表的演讲《我为什么离开中国》,马思聪在文章中曾这样袒露心扉:"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文化大革命在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而就在马思聪发表这篇演讲的同时,在国内他已经被定性为"叛国投敌"、他的作品被全部封杀、他的财产也被查抄,音乐家马思聪聪这一刻开始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 于庆新:周总理在1971年的时候,在接见基辛格的时候讲了一番话,讲我平生有两件事非常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背井离乡逃到国外,我非常难过。

  周恩来的遗憾没能在他有生之年得以弥补,然而历史却总是在人们处于绝望中又赋予新的希望。1985年初,文化部、公安部发出关于为马思聪平反的通知,而马思聪得知这一消息时正逢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

  麦子 原中国新闻社驻美国记者:没有什么说激动啊、高兴啊,没有,他长叹了一声,他说想不到一介书生还戴上那么大的"帽子",刚好到平反那年,1985年,刚好19年,我说你离开祖国已经19年了,马思聪讲了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这个是苏武牧羊的19年。

  19年故土难离有家难回,在这19年中马思聪在美国的家里时常拉起那首他年轻时代就谱写成的《思乡曲》,那既是他生命的乐章也是他命运的琴弦。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让已经年过七旬的马思聪越来越急切的盼望回到祖国,他希望自己的新作芭蕾舞剧《晚霞》能够回国演出。然而世事多磨,尽管已经公开平反,但在当时的环境下马思聪没有得到他期盼的回应,满心的希望最终变成未尽的夙愿。就在1987年马思聪去世后,家人在他的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手稿,那是在五十年后另一首还未完成的《思乡曲》……

  在马思聪去世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中听到他的哼吟。马思聪曾经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在这里他将音乐的种子遍地开花。也正因此,四十年后当他的骨灰回到故土时,有太多的人们前去告慰他那还未安息的灵魂。而在本周,媒体上披露的很多信息总是让人心生感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批示了马思聪骨灰回国的事宜,广州市将一所住宅送给马思聪的家人,而在今年金钟奖的活动期间还特意安排了马思聪作品的演奏,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敬意。不再有命运的残酷,不再有人性的泯灭"所有这一切既是马思聪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网友这样的感叹当中恐怕既有悲悯也有庆幸,或许人们在洗刷伤悲的同时也在重新思索。就像马思聪在自己的诗文当中写道的那样:我,为错过了朝阳,叹息;为错过了晚霞,哭泣;为错过了繁星,沉默......但我,不会再错过,明天……

  年轻时创作的《思乡曲》,简直像一个未卜先知的预言而提前写给了自己,不知道晚年身在异乡的马思聪是否时常听这个旋律,如果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本周的回家,让人在冬季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也因此多了更多人性化的宽容,然而或许还是该提醒一句,那样荒唐的年代真的不该再来了,我们不想再面对马思聪这样的故事,哪怕有些情节是感人的。

责编:王超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