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河南:城乡一体化试点一年 期待破解体制性困局

 

CCTV.com  2007年12月07日 09:51  来源:河南日报  
专题:图片频道

  核心提示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以及即将在明年1月1日施行的《城乡规划法》,都对城乡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体制需要突破?记者通过对河南7市城乡一体化做法的梳理发现,在完成了一年多的试点后,城乡一体化的框架已基本搭建,开始步入改革深水区,如何突破体制困局以及创新发展理念成了新的课题。

  产业支撑城市化梦想

  

    2006年6月,河南省确定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七市为城乡一体化试点,这其中,鹤壁市是人口规模最大的一个市,记者就把采访的重点放在了鹤壁市。

    鹤壁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有近20公里的连接带,这里叫庞村镇,虽然距离两城很近,但多年来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自鹤壁市推行城乡一体化后,庞村镇的命运转变了,它被改成了金山办事处,隶属于鹤壁市淇滨区。名称改变的背后是鹤壁市力推新老城区结合,实现大城乡概念的梦想。

    如今的庞村镇新建了金山工业区,走在工业区宽阔的马路上,可以看到路两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淇滨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副主任赵春杰自豪地说,“金山工业区现在入驻企业已达64家,总投资达32亿元。这些企业可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据了解,鹤壁市3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到家门口的工业园区打工了。

    鹤壁市的决策者认识到,产业化是支撑城乡一体化关键的一环,“始终把发展产业放在城乡一体化的首位,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

    在金山工业区的旁边,正在兴建一个低房价的集中居住小区,这里可以容纳320户居民,他们的目标是把工业区周围的农户都吸引过来,形成城镇的聚集效应。赵春杰说,工业区旁边还在规划生态区,用来发展旅游和生态观光。工业区、集中居住区、生态区,庞村镇准备用这“三招”让鹤壁新老城区实现无缝对接,自己也完成由农村到城市的“蝶变”。

    在这一轮城乡一体化试点中,各地都意识到没有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只能是个空壳,因此,试点市都在产业聚集上下了工夫,力争使城乡一体化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如济源市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义马市启动建设了两个工业园区,舞钢市把工业集聚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柱来抓,累计投资2000万元,逐步形成了龙山工业区、武功工业区等特色明显的发展区域等。

  土地资源如何集中利用

    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如何在城乡一体化中提高大规模经营土地的能力,关系到农民能否最终走出依靠土地吃饭的历史;土地转让、互换、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该如何进行,各试点市进行了尝试。

    鹤壁淇县北阳镇有个集果品生产加工、猪禽养殖、生物有机肥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该合作社同时也是一家农业产业化企业,现有1300亩土地,67户农民以土地入股。58岁的“入股农户”高代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以自家4亩地入股,每亩地每年有租金400元,去年每亩地还有300元的分红,除此之外,高还在园区承包了30亩地种水果,一年也有1.6万元的收入。两者加起来,远远超过了自己耕种土地的收入。

    该合作社理事长刘长河说,实现了土地集约经营,只需要很少的农户去耕种,其他农户还可以出外打工。他说,这种模式有最低保护价,有利润分成,可以说农民零风险,农企双赢。仅去年的二次分红,就有109万元返还给入股农民。

    在济源,也有更多的农民从有限的土地里走出来,由单一依靠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和多业并举转变,农民收入来源也发生了新变化――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在下降,来自畜牧业、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在上升。

    巩义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返租倒包、土地入股、转包、转让、互换等形式,促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提高土地综合、集约利用率;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使农业与环境、农业与第三产业的统筹发展。

    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有的从土地上脱身,进入二三产业,有的重新回到土地成为业主,有的则将土地出租出让给业主,赚取土地转让金和劳务收入。通过这种方式,农民收入由单一的种粮收入转向土地租金,股金分红、生产经营收入等多个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应加大对薄弱村庄的扶持

    走进淇县西岗乡河口村,俨如走进了一个城市社区,医疗室、图书室、网吧、连锁超市一应俱全,26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广场上,新添了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在河口村的主街道两侧,村民的房子排列整齐,院墙外铺了花砖,还新栽了绿化苗木,村庄环境不亚于城镇小区。

    村支书刘永贞说,村里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对全村水、电、路、绿化、广场进行了改造。他掰着指头罗列了一段数字:打深水井一眼,铺管道5400多米,解决了全村吃水难的问题。硬化村里主干道和背街小巷2500米,修建下水道3500米,方便了群众出行。新建的村信息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网吧”,有十几台市里对口部门支援的新电脑。

    该村之所以超前发展,得益于集体经济的壮大,2006年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680元。村支书刘永贞说,正因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有能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像河口村这样做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基础工作,此次试点的各市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如济源提出行政村光缆覆盖率达到100%,推进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话、户户通沼气工程;舞钢、义马等地也都选择了试点村进行村庄环境整治。

    在村庄改造上,不得不提醒的是,真正需要帮扶的是那些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缺乏的村庄,而不是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向经济基础教好的明星村。河南不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如何在乡村道路、安全饮水、村卫生室、连锁超市、户用沼气、环境美化等方面,加大对薄弱村庄的扶持力度应当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公共社保期待统一标准

    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要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文明。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

    鹤壁在试点市中人口基数最大,所以在提供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中困难最多,因此他们的探索也最有标本意义。鹤壁市先后出台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7个方面的15项具体政策措施,制定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在全市所有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政府免费培训,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市和全国创业培训重点联系城市。

    在城乡社保体系建设上,该市还出台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意见;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制定了《鹤壁市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将8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建立了破产和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大病救助制度,最高可获得15万元的救助金;设立了儿童大病救助基金,对困难家庭患大病的儿童给予专项救助。因探索建立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长效救助机制,还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

    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上,相比鹤壁的低水平广覆盖,各试点市各有所长,如舞钢、济源市率先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实现了全民医保,新郑市和巩义市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上都有新做法。

    但这些探索离城乡一体化的宗旨还有距离。城乡差距,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标准不统一。以低保为例,各试点市虽然扩大了低保的覆盖面,但农村低保的标准仍远低于城市低保。

    此外,城乡一体化是一项新探索,需要新思维。省政府在下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前瞻性的做法。比如积极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实行城市化的社区管理体制。鼓励农村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民由村民向股东转变。但这项政策目前没有明显的亮点。

    城乡一体化不仅需要政府转变公共财政的投向,同时也需要乡村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乡村经济革命。省政府提出,积极开展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试点,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社区金融组织,支持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这些在目前的试点中也少有成功的案例。(文/图 记者 陈辉 李定宇)

责编:喻清卿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