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己千杯少”,“感情深、一口闷”。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晋城这个历史文化胜地更是如此。不把客人喝醉,主人会认为未尽到地主之宜。其实客人难受,主人也很累,陪酒的则更不爽;可大家都是笑脸相对,极少有人拆穿这个酒桌上流行千年的“潜规则”。
但是,晋城市纪检委却干了这样一件事:用“红头文件”禁止干部中午喝白酒。对此,晋城市纪检委的王张林常委说,“其实大家都不想喝”。
这个民间称为“禁酒令”的文件下发于今年9月6日,从9月15日开始实施。据当地部分媒体称此举效果明显,受到了广大干部的热烈拥护。
所谓的 “效果明显”到底如何――正是记者采访的目的。
“主要是考虑干部形象”
11月21日,乘车到晋城时,刚好错过中午12点。吞下街头的一碗羊汤、两个饼子,十分惬意。
其实,几个当地朋友早就准备了饭局。因为对晋城酒风颇是忌惮,记者躲开朋友间的交杯换盏,下午展开有关“禁酒令”的采访。
晋城市的“禁酒令”很低调,“没敢大力宣传”。晋城市纪检委常委王张林说,此举“主要是考虑干部形象”。
上午像包公,中午像关公,下午像济公――这是一些基层干部接待事务缠身的形象写照。“中午喝了白酒,下午什么也干不成”,“好多领导干部也不愿意喝,正好我们的禁酒令成了挡箭牌”,王张林说。
除了严禁在工作日午间饮白酒外,晋城还“严禁在值班时饮酒、严禁着制服在社会公共场所饮酒、严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酗酒、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
但晋城市的“禁酒令”还不算彻底:中午只禁白酒,不禁红酒和啤酒。“来了上级领导和客人,礼节性地敬上一杯啤酒、红酒”,王张林认为这也是“以人为本”。
“出台后,里里外外反映这是个大好事”,王张林说,“市委领导非常支持”。
从9月至今,王张林等纪委一干人为落实这个文件,几乎每天都要到城区的一些知名大酒店暗访。
王张林介绍,对违反禁酒令的,将视情况责令参与者写出检查、取消当年评先资格、扣发本月目标奖金、通报全市,并在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对本单位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含两次)违规行为的,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取消本单位当年的评模资格。
晋城还没有因此被查处的干部,其原因是“党政机关好管理”,“主要问题出在基层尤其是乡镇”,“下一步,重点要到县里去查”。
“晚上不禁酒”
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21日下午6时,终于被几个当地朋友“请上了桌”。
不喝肯定不行,只能要求少喝,理由是“出门老婆有交代,少喝酒、多吃菜”;朋友则哈哈大笑:“男人不喝酒,活得像条狗;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晚上不禁酒”,一顿你推我让后,“战斗”开始,不久就进入“白热化”。
席间,酒徒的故事是永恒话题:某村支书左手划拳百战百胜;阳城一政法干部千杯不醉……
王非,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长治人。酒过三巡后,他开始讲述在晋城遭遇的“酒文化”。
2001年山西农大毕业后,王非分配到晋城工作,不久就在当地找了对象。2002年8月的一个下午,他首次登门“拜访老丈人”。
“老丈人”家就在晋城西街,当时也不是饭点,但院里却有一帮亲戚就着瓜子、花生喝酒。听说是“新姑爷”,几个亲戚就嚷嚷“来来来,喝点”。
亲戚喝的酒,是晋城非常流行的53度黄盖汾酒,人称“夺命53”。“因为头次上门,比较矜持,不敢太放肆”,王非连喝了三杯,“就是老白汾的盖,一杯一两”。
结果,一群亲戚都夸王非:“这个后生硬圪生生的”,意思是说王非“憨厚实在”。
此后,王非经常去丈人家,“去十次有六七次在喝酒,经常是不在饭点的半上午和半下午”。后来他发现,“晋城过年,早上拜年就是喝酒”。
做了6年记者,王非在晋城见识了无数与酒有关的新闻。几乎每天都有市民“喝高”后,“撞车,到处找人过招,坐在垃圾堆里唱歌”――这为他的同事们提供了无尽的写作题材。“晋城喝酒的确厉害”,在大学里就能“喝个七八两”的王非很是服气。
晋城人喝酒流行“打猴”过圈,每人5个麻将骰子,用各种方式吹牛,“吹破”者喝酒。据说,这种发源于晋城的赌酒方式现在“风靡晋冀鲁豫”。
这种赌酒,最可怕的是晋城的高平市。晋城其他地方是两人一次分配6杯酒或者12杯酒,而高平是24杯、36杯甚至72杯:即使一杯只有一钱酒,吹破者可能一次就得喝下7两白酒!所以有人调侃,“高平”就是“高高地进来,平平地出去”。
所以,晋城的许多干部都怕到高平出差。在高平民间,“就着凉水喝白酒”非常普遍。“服务员,酒”,摇摇空瓶子,个别同志还不过瘾。毕竟是朋友间的酒局,喝空三瓶后果断“刹车”。一结账,552元,其中酒324元,这还不算自带的香烟,“烟酒肯定占到一多半”。“咱是自掏腰包,要是公款,中午不喝白酒公家能省多少钱”。
“没人愿意多喝”
晋城有句“吃在煤海、住在金辇”的话。煤海、金辇是当地两个大酒店。
煤海大酒店的餐饮部经理张美霞说,现在餐饮业非常难做,“今年服务行业的销售额普遍在下降”。
“中午喝酒的寥寥无几,许多客人中午1点就能吃完午饭”,因为不喝酒,凉菜的销售也很不乐观;而晚上则是“自带酒水成风”,比如10年老白汾,酒店一瓶要100多元,而市面上批发仅70元左右。
“现在无法区分公款私款,因为发票抽奖,所以都要发票”,“无论公款私款,现在都比较理性了,现在极少有人吃鲍鱼、鱼翅;也很少有人酗酒,自带酒水也就最多两瓶”。
服务员赵小丽,已在煤海工作了一年零八个月。“这几个月喝醉的并不多,也就一半次”,“最多的一次是6人喝了4瓶,其中一人喝多了死活不走,最后被人搀走了”,“搞得我们不能及时下班,从内心讲我们服务员很讨厌喝醉的客人”。
金辇大酒店是五星级酒店。其副总经理王道亮介绍说,该酒店80%以上的就餐是政府公务接待。现在餐饮的流水每月只有130万左右,因为中午禁酒,“一个月应该差几十万”。
现在吃饭的趋势是“返璞归真、追求健康、越土越好”,这给高档餐饮带来巨大挑战。“现在谁还吃鱼翅鲍鱼?因为追求健康,根本没人愿意多喝白酒”,王道亮说,客人最爱点的是一些廉价的地方菜,“比如高平烧豆腐”,挣不了多少钱。
11月22日,金辇“中午7桌饭,晚上11桌饭,其他都是58元的自助餐”。
酒水是个管理空白?
近年,为了制止公款吃喝,许多部门都制定了接待费标准。但记者在晋城调查发现,所谓接待费标准,多是只规定了餐费标准,其中并不含酒水。
晋城市财政局的接待标准出台于2004年,“宴请标准按照来客级别,正副厅级每餐每桌600-800元;正副处级每餐每桌400-500元;一般干部每餐每桌300-400元”。
据介绍,晋城市财政局的接待标准是参照晋城市接待办的有关文件制定的。这其中,不含酒水。该局的田树明总会计师承认,接待费中的“酒水是个管理空白”。
公款吃喝的钱从何而来?尽管2006年晋城市的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但事实上还是“吃饭财政”。据介绍,晋城市财政供养人员的人头经费(即公务费)根据性质不同,每人每年1200元到6000元不等,但大体平均是每人每年2500元左右。这其中,除了要开支招待费外,还要开支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培训费、通讯费等等费用。
而国家规定是人头经费的2%可以拿出来搞招待,“这根本不够。上级领导来了,基层为了表示热情,必须好好接待”;“另外很多接待都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比如工作考核、各种达标验收、专项资金和项目的争取等,很大程度上就靠招待好上级”,“招待好就是喝好、喝好好办事”。
在“接待工作无小事”成为基层共识的同时,中国基层的公款吃喝问题日益严重,新华网载“全国2004年公款吃喝3700亿”,已被社会广泛诟病;而这,也是大家热捧“禁酒令”的原因。
“我是举双手赞成禁酒令的”,田树明说;而晋城市财政局监察室的焦永斌则说“中午禁酒很好,晚上也禁了则更好”。
采访中发现,不少晋城干部支持“禁酒令”,并非是从节约财政资金角度出发的,而是考虑健康因素。据统计,党政机关和各类事业机关的工作人员中,患高血压、心脏病、胆结石的比例要高于其它人群的两倍以上,“喝的是公家银子,害的是自己身体!”
“不光是干部,群众也开始注重酗酒带来的健康问题”。目前,尽管不少品牌白酒的产量越来越高,但高度白酒在国内市场的整体衰落日趋明显。
晋城市纪检委王张林认为,必须实行公务接待改革,“比如对吃喝的内容、人物进行公示”等等,才能彻底改掉公款吃喝的弊病。他刚从武汉出差回来,对武汉推行的“三管”非常推崇。这“三管”是管住嘴、手、脚,即禁止公款吃喝、干部赌博和公费出国。(记者 李廷祯 李吉毅)
责编:霍筠霞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