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嫦娥”给月球拍照―探月工程首幅图像公布侧记

 

CCTV.com  2007年11月27日 10: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专题:“嫦娥一号”探月行动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新华社发

    暗灰色的的月球表面上,凹凸不平的撞击坑,高低错落的玄武岩……这是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见到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以来,历经8次变轨。自11月7日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至今,已完成星光环月、定向天线自主跟踪地球、紫外环月等试验。今天上午,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公布。

    11月26日上午9时,记者再次走进北京航天城,走进飞控大厅。与一个月前的凝重、紧张气氛相比,今天这里处处洋溢着喜悦,气氛也分外轻松活泼,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幸福与自豪。

    飞控大厅中央巨大的显示屏上,三维动画图将“嫦娥一号”环月飞行的轨迹清晰呈现出来。矩阵式排列的白色工作台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认真监视着屏幕上快速流动的数字和变换的曲线……

    从11月20日开始,北京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连续发出指令,进行传图所需的设备加电、完成图像传输设置,为传送图像数据做准备。随后,北京中心根据遥测监视判断,“嫦娥一号”卫星进入数据工作模式。几分钟后,北京中心再次发送指令,让卫星上CCD立体相机开机,开始对月球进行拍摄。大屏幕上显示,形象生动的三维实景画面将卫星对着月球拍摄的姿态清晰呈现出来,金黄色的卫星星体上,发出耀眼的光束,图像数据通过定向天线实时传回地面。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是“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取的19轨图像数据经处理、拼接而成。成像高度200公里,像元分辨率120米,成像区域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主要由斜长岩组成,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右上部暗色区域有玄武岩覆盖。

    据北京中心专家介绍,图像数据传输所需条件较为复杂。首先卫星必须处于国内测控站喀什站、青岛站和地面应用站密云站、昆明站共视弧段内。也就是说,这四个测站必须同时能够测控到卫星。其次是必须满足太阳与月面夹角大于15度。另外,卫星必须处于定向天线工作模式。只有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卫星上的立体相机才能开始工作,获取图像数据。

    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的遮盖,“嫦娥一号”不能像地球卫星一样用红外线探测仪器进行工作。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嫦娥一号”专门采用了紫外月球敏感器对月球进行拍照和探测,这项技术在国内是首次尝试。究竟如何绘制出月球图片?专家介绍,主要靠卫星上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它将随“嫦娥一号”绕月运转,在2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长期开机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每隔一秒发射一束激光,完成月面每个探测点(包括南北极的黑暗深坑)的海拔高度测量。这些数值与CCD立体相机拍摄的高精度图像相叠加,就是一幅完整而精确的月球地形图。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第一张照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取得圆满成功。

    26日上午,由于“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取得成功,飞控大厅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科技人员笑容满面,挥舞着双臂,互相问候、祝福。大屏幕上,“热烈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几个大字布满整个屏幕。而所有这一切,都定格为一幅中国航天的成功画面。(中国青年报 杨冰/姜宁/叶铁桥)

责编:赵德礼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