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公布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今后北京中心城区将每年增加20至30处应急避难场所,市民只需步行5至15分钟,便可以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地震局称,今后城八区将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00多处。
已建避难场所可容纳200万人
“北京自2003年在元大都遗址公园建设了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有28处,可容纳200万人左右。”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杨国宾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可用于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改建的空旷安全地带大约5300多公顷,通过实地考察,会有选择地将它们改造成为功能性避难场所。其中,建筑物相对密集的北京城八区内可望建成这样的场所100多处。
杨国宾说,2008年奥运会之前,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将在北京城八区内均衡推开。中心城区每年要完成20―30处,可容纳150万到200万人,各新城每年完成3到5处,可接纳6万到10万人,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所有大型避难场所―――市、区级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等避难场所的配套建设工作,基本满足市民疏散避难的需要。
“蓝底白色、奔跑的小人,这就是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杨国宾说,这些场所将统一标志,附近的道路也将设置疏散路线指示牌。按照标准,每个避难场所至少要安排两条以上的疏散道路,保证市民能够迅速抵达。
北京拟建救灾物流园区
杨国宾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救援场所的保障设施会越来越完善,也会更加人性化,更加实用。比如万寿公园、海淀公园,都有较为完善的“生命线”工程。除划定棚宿(居住)区外,还要配套建设应急供水、厕所、救灾指挥中心、监控、供电、医疗救护、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备消防器材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洗浴设施,设置应急停机坪等。
“应急救援场所里一般不会储存大量物资。”杨国宾表示,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政府就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市民疏散,并调配救援物资。据悉,北京市规划委已考虑在四、五环路附近,选择2至3处救灾性质的物流园区,用来储存救灾救援物资。
11项避难设施隐身公园景观
- 现场体验
地点: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面积:公园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能用于应急避难面积约38万平方米
容量:最多可容纳25.33万人
辖区:可为亚运村、小关、安贞、和平街四个街道28个社区居民提供应急避难
“在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公园是第一个功能化并公开标示的减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副处长宋伟介绍,元大都遗址公园共配备了11项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设施和技术系统。
揭秘1 塑料假山当“井盖”
“如果让帐篷、应急厕所、应急水井等避难设施随意暴露,这不仅有碍观瞻,也影响游客心情。因此,我们把这些‘机关’巧妙地融在了景观设施中。”宋伟说着话,冷不丁拎起了草坪上的一座假山,假山下竟然是个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瞧,应急水井就是这样隐藏的,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
看着记者惊讶的眼神,宋伟笑了笑,说,“你别以为我是大力神,假山是用塑料制品制作而成的,仅仅是空心的一个壳,但逼真的涂层让不知情的游客以为它就是一座真假山,园内每隔几十米左右就有一座暗藏玄机的假山。”记者上去试了试,果然也一把抓了起来,估计假山也就几公斤重。
揭秘2 应急厕所草皮做“被”
循着一个应急厕所的指示牌,记者来到一片林木背后,只见地上都是草。宋伟说,其实草地下有一排十几个加盖的水泥槽。“这就是应急厕所,它也有下水道,就连着附近的公共厕所。平时它就是普通的草地,如果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公共厕所就有可能倒塌,或者人太多,公共厕所不够用时,可以把草皮掀开,再围起来,就能正常使用了。”
每经过一片空地,宋伟都会说,发生地震等灾害时,这里就能搭帐篷住人。
在宋伟的指引下,记者发现,公园里各种应急避难设施的匠心设计随处可见:花丛中的小假山居然是个应急广播;小卖部仓库同时还是应急物资储备库;观望台能起降直升机;公园行政办公楼的一角被辟作卫生防疫的预留用房……
揭秘3 “路灯”司职园内监控
“我再带你看个有意思的。”宋伟拉着记者走到一盏“路灯”底下,“你猜猜这又是什么。”记者瞧了老半天还是不明白。“这是个监控器。”宋伟说,“一旦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投入使用,监控器就可用来观测园内情况,应急指挥人员依靠它就可以作出科学调度。”而在记者看来,这些特殊的“路灯”和真的路灯并排站立,可以以假乱真。
宋伟表示,表面上看,这是个很普通的公园,但它建设了11项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设施和技术系统,包括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监控和应急广播。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