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上合组织诞生记:"中国点破了中亚国家的心思"

 

CCTV.com  2007年11月02日 12:01  来源:环球  

  2007年8月16日,随着清脆的快门启合声,15位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组织领袖级人物在比什凯克舞台上的身影,被定格为一个值得回味的瞬间。

  在图片上的人物中,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俄罗斯总统普京,有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四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还有包括伊朗总统内贾德和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在内的4个观察员国的代表和主席国的客人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联合国副秘书长帕斯科。

  站在内贾德右侧的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每多夫,是第一次出席上合组织峰会。他的到来意味不凡――中亚五国到齐了(除了土库曼斯坦以外,其他中亚四国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

  就在各国元首相聚言欢的同时,上合组织“和平使命-2007”军演正在俄罗斯境内上演。

  “中国点破了中亚国家的心思”

  今年初刚刚卸任上合组织秘书长的张德广先生,亲身经历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从创建到发展的全过程。

  张德广先后担任中国驻哈萨克斯坦首任大使、外交部欧亚司司长、外交部副部长、驻俄罗斯大使和上合组织秘书长。现在是中国-中亚友好协会首任会长。

  在上合组织成立的过程中,中国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张德广看来,“中国起了至关重要的倡导作用”。

  通过谈判,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在边界地区实现了军事领域的相互信任,缓和了曾经有过的紧张对峙关系。中方建议将达成的协议由五国元首在上海共同签署,把成果巩固下来。

  “中国提出这一倡议时,其他各国正有相同的想法。中国的提议一下子说中了他们的心思,一点就破。”张德广说。

  五国迅速达成了一致:领导人会晤不仅应该签署一个协议,而且应该扩大合作,将双边合作引入多边框架进行巩固。1996年4月,五国元首齐聚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这次会晤后来被称作“上海五国”元首的第一次会晤。

  经过5年的发展,五国对多边框架下的合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满足于议题相对狭窄的会晤机制了,想把它提升到国际组织的层次,因为有章程、有常设机构、有一系列法律方面的保障,多边合作就能再上一个大台阶。中国再次发挥了积极的倡导作用。2001年6月15日,上合组织在上海正式成立。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参与了进来,五国变成了六国。

  美国的担忧

  从建立那天开始,上合组织便一直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密切关注,更有一些西方国家将其称为“东方北约”,或将其视为潜在的对抗组织。对此,张德广淡然一笑:“美国对上合组织的这种关注我是理解的,我们不应该感到奇怪。”

  苏联解体之后,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亚成了一个真空地带,这一地区也随之成了各方的角力场。就美国而言,它在中亚有安全、经济、能源等方面的关切和利益。一方面,美国担心中亚成为恐怖分子的基地;另一方面,美国在中亚地区有着大量投资,总额远远超过中国。

  “在这样一个令其十分关注的地区出现了区域合作组织,你说它能不紧张么?”张德广说。

  在上合组织成立之初,美国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极端看法:一种认为上合组织是完全针对美国的军事政治联盟,目的在于把美国排挤出中亚地区,打击美国的利益;另一种则认为上合组织成不了气候,无需关注,可任其自生自灭。

  “美国人对上合组织的情绪非常复杂。起初由于不甚了解,情绪化多一点……现在美国的主流看法是,虽然这个组织的存在不利于美国,但也不见得是一个敌对的组织,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观察。”张德广说。

  2006年6月上合组织在上海举行峰会,伊朗总统内贾德作为观察员国元首应邀与会。当时内贾德正处于伊朗核危机的风口浪尖,被美国视为“极度危险的人物”。内贾德的与会一度被外界浓墨重彩地加以各种解读。

  张德广认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伊朗作为观察员参加上合五周年峰会,这是所有成员国的一致决议。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原则进行的,它是观察员国,它就能参加峰会。”

  “伊朗核问题,上海合作组织是没有直接介入的。邀请内贾德来参会,从外交上来讲与核问题不相关。当然,每个与会的国家都应该按照上合组织会议的宗旨、安排和要求来做,伊朗也做到了。外界没有任何理由就这个问题做文章。”张德广说。

1/2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