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关于教育的思考:发展才是硬道理

 

CCTV.com  2007年10月13日 18:29  来源:CCTV.com  

  为迎接十七大的胜利召开,真正体现民意、反映民声,央视国际复兴论坛发布《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受到广大网友关注,网友回帖十分踊跃,现将部分网友回帖进行了整理,将逐步、分期推出。欢迎网友们积极发言! 

                               我要捎话  

 

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关于教育的思考)

作者:txjian2008     发表于 2007-10-13 10:51  12549#

     我们以往的教育类似于接力赛,学生在校时从方方面面接过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接力棒,毕业后各奔前程、寻求发展,至于往后还能走多远、还能登多高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了。

    这种以继承为主的教育模式,在发展极其缓慢的农业社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那时一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都不会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一个人只要踏踏实实地继承了前人的一技之长就有了立身之本,“一招鲜、吃遍天”。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人类求知的眼光就从过去的积累上面转移到了眼前的发展方面,与农业社会相比,学校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了现实的知识上面,就是毕业后进入了社会,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新的知识也就有了立身之本。

    但是学习也好,借鉴也好,还是在继承的范围内,与农业社会相比,除了范围扩大了、节奏加快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

    纵观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以继承为主的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是:发展、创新。这一主旋律落实到教育上面就应当是:“与时俱进”――实现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至少应当做到:让走出校门的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张三跟随师傅习武,把个套路打的跟师傅一样熟练。离开师傅后依旧苦练。一日与李四交手,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问其原因,答曰:李四不按套路来。

    套路是从大量的实战中归纳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动作,然后被固定下来便于普及。张三的师傅教的规范、正确、尽职尽责、张三练的准确无误、成绩优秀。可问题出在哪儿?显然,问题就出在张三是用固定的套路去迎战已跳出套路的李四 ,不败才怪了。回过头来看这师傅能不能教一些可以应变的东西呢?好象不能 ,如果再教一些对付李四那变化的东西,增加的无非是一“反李四套路”。如果李四再变呢、如果遇到的是王五呢?

    为了继承前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从中归纳出了一些基本的东西,然后通过一门门统一内容、统一教学、统一评价的必修课传授给了学生,这些成熟的内容不就是一个个“固定的套路”吗,因此不要象张三那样把自己全都投了进去。投入一半的时间在“固定的套路”上,腾出另一半精力来抓学生的发展,课堂上要抓、课外更要抓:

(1)课堂内抓“固定套路”的发展

  在这方面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学:国外有一所小学,入学的第一节课是在校图书室里上的。老师先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给学生念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书吗?喜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老师说:谁来给我们画一张画?一个学生上来画了三个人――爸爸、妈妈和他自己,老师又问:谁来给我们写出爸爸、妈妈和我这几个字?另一个学生上来写出了这几个字,接着老师把学生的这两件“作品”加上封面、封底做成了一本书,然后插入书架,接着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写的第一本书,以后我们学了更多东西还可以写出更厚更有趣的书,……。就这样随着入学第一节“发展课”的结束,持续发展的种子被播下了。

    照着学,课堂教学分两段,一是“接棒”――接过前人的知识,二是“接过棒了跑两步”――让学生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体会、讲出自己的想法。要本着:体会不怕“嫩”,是自己的就好、想法不嫌少,“跑两步”就成 ,习惯成自然、自然会发展,发展的感觉有了,还愁没有“后劲”吗。

    兼顾继承和发展,考试评价的思路也是现成的:十个题全答对了,没有一点发展就给60分,十个题答对了六个,有发展给100分(毛泽东)。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是这个理,教育也是这个理。

  (2)课堂外抓“非套路”的发展

    课外怎么抓?先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成了材的人,他们当年的课外时间都是怎么过的,这里面有个一般规律:一方面他们在学校接受了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大都有一个自由、宽松的业余时间,允许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机会得以发展,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成为推动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就这样在业余时间里逐步形成了符合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当这些拥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独特长处的人步入社会,一旦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自然就会脱颖而出。

    很显然,学校的必修和业余的自修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上的“两条腿”,在校的共性教育和业余的个性发展塑造了他们完整的人格,共性教育解决了“接过前人接力棒” 的问题,而接棒后自己的冲力有多大、后劲有多足那就要看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程度了。“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一点也不假。因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解决的办法又是各具特色的.必修课在这里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例子”,但解决问题的真法还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就的”无法之法”

    考虑到我们现在的国情,建议把业余爱好的机制引入学校,在学校开设“自修课”。“自修课”是有组织、有要求的个人爱好,与业余爱好相比可以克服人的一些隋性,避免在业余的个人爱好中容易出现的虎头蛇尾、自生自灭的不足。这是因为成就一件事仅有兴趣和爱好的内因是不够的,而学校与业余条件相比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界条件。由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所引起的求知欲是不分校内校外的,因此自修课的内容很自然地就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学生时常会感到“心里有事”,从而成为一个发展上的“有心人”。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这门功课的开展?必须牢牢地抓住发展这个大方向:

    (1)、起点自由

     内容应当让学生从兴趣出发、按爱好选择,因为兴趣和爱好的背后是每一个学生自己的优势、独特的长处,是今后发展的大方向!而发展本身又是一种从自由到自觉的实践过程,有了自由的起点,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转而这些兴趣和爱好就会不断激发出每个人发展的热情,这种持续的热情就会使发展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在这方面,爱因斯坦的体会是:在科学钻研方面,兴趣是最有力量的。

    (2)、过程自主

    “自修课”的整个过程应当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做主”,因为发展决不会是被动的产物,却一定是自主的结果,那么,摆脱“学科中心”、避免“成人意志”,让学生自主、自立、自修…….,让每一个学生沿着自己的“兴奋线”,通过自学都能够形成符合自身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独立地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最终萌发出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明、创造就是个时间问题了。

    (3)、评价多元

    “自修课”毕竟不同于为解决“底线”问题而统一评价标准的那些必修课,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就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因此对“自修课”评价的着眼点还是要放在发展方面:在自己的起点上,只要有发展就是成绩,在自己的起点上走的越远、路子越新成绩就越好。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让自修课成”气候”,必须降低”底线”,一方面压缩必修课的课时,另一方面淡化必修课的分数,淡化到60分及格就成。还是哪个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进入原帖
 

责编:陈曦霞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