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重视下,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使我国的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1、教育投入总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达8419亿元,比上年的7243亿元增加了1176亿元,增长16.2%,是2001年4638亿元的1.8倍。2001年至2005年,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幅达16.1%。
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增加。2005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比上年的4466亿元增加了695亿元,增长15.6%,是2001年3057亿元的1.7倍。2001年至2005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每年增幅达14%。
3、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不断增长。2005年,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4666亿元,比上年的4028亿元增加了638亿元,增长15.8%,是2001年2582亿元的1.8倍。2001年至2005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平均每年增幅达15.9%。
近5年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一,在义务教育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一是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步伐。二是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项政策惠及了一亿五千万的农村学生。仅免除学杂费一项,平均每个小学生家庭年减负140-180元,初中生家庭年减负180-230元。广大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三是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面责任,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预计“十一五”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将达2182亿元。第二,在职业教育方面,“十一五”时期,中央将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第三,在高等教育方面,“十一五”时期,在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基础上,投入25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第四,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些重大措施的实施,使教育经费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继续快速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比上年有一定提高,已接近3%。现我们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国际口径比较”研究,研究情况初步显示,按国际同口径计算,2006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将超过3%。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去年7月至11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我国的教育投入将持续稳步增长,教育改革和发展将得到更加有力的经费支持。
责编:徐文华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