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吉林省委书记: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

CCTV.com  2007年10月04日 14:46  来源:《求是》   
专题: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吉林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已经走出老工业基地最艰难的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一、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破解长期制约吉林改革发展难题的关键.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根本症结在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我们抓住这一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工作,合力攻坚破难,吉林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国企改制实现突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企业债务包袱重、活力不足,是制约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症结所在.吉林省抢抓政策机遇,抓住关系振兴成败的大问题,将国企改革攻坚作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全力攻坚克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提出了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利益、有利于调动改革者积极性的“三个有利于”原则,重点做好筹措改革资本、化解企业金融债务、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妥善安置企业职工等工作,使改革得以协调、平稳推进。从2005年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省3228户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妥善安置职工98万人.吉林省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国有资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类、基础产业和支柱、重点产业集中,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活力和控制力增强.改制企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吉林省从经济长期低速运行变成发展势头强劲的省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跃升到全国第二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医药、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迅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开始形成,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制约发展的难题不断破解,发展活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不大、基础不稳、结构不优、效益不高,“卖粮难”、县域经济缺乏活力、投资规模小,是长期困扰吉林发展的难题.几年来,吉林省下力气破解这些难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三农”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44亿斤,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卖粮难”成为历史,粮食资源成为巨大的经济优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幅度增长,连续两年增长幅度居全国第一位,进入年人均投资超万元省份行列,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和建成了一大批工业项目,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扩权强县”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县域经济活力得到释放。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成为对外开放大平台,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引进域外资金连年翻番,中俄“路港关”、中朝“路港区”等对外开放通道建设稳步推进。

    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民生问题明显改善。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城乡群众长期以来生活水平偏低,存在不少困难。经过努力,全省就业总量实现历史性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国第30位上升到第1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全国第16位上升到第11位。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廉租房,大批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0万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显著,长影集团和出版集团走出困境,发展势头强劲,和谐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各项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解决了贫困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初步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取得进展。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目前,吉林省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这一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结合实际,继续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加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强化基础,积聚发展能量。强化基础,就是巩固和加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可持续、更协调的牢固基础之上。一是强化产业基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畜产品产量以及农产品加工、出口等各项指标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三农”问题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发展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强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积极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县域经济,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政策,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二是强化环境基础,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吉林省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证。环境不好,本地企业发展不起来,外面的生产要素也难以引进,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一方面,继续强化投资拉动作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加快铁路、公路、空港、口岸及其通道、水电气、城市公共设施及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使吉林获得新的发展基础和能量。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文化环境等软环境建设,建设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的大环境,使吉林成为亲商、安商、扶商、富商之地。三是强化文化基础,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发展文化、奋斗文化,激发全省人民创业的热情、发展的干劲。

    坚持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必须从战略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加快建设以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基地。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在稳定优化第一产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着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推动汽车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和零部件配套升级,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产业方向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向终端产品领域和资源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及制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冶金、能源、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矿泉水、人参等特色产业,放手发展一切可以发展壮大的其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二是不断改善投资结构。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吸纳省内外、国内外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重点向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骨干项目倾斜,向主要开发区和园区倾斜,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倾斜.三是不断改善技术结构。注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政合作,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健康素质。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降低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是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根本途径。一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合力。继续深化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打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最大限度释放国有企业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加快形成民营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统筹推进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更加健全、更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能。二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加快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到吉林创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进出口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辽、黑两省的区域协作,促进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整合发展。三是着力调整城镇体系.全面实施城镇体系规划和中部城镇群规划,支持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领先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促进长吉经济一体化,打造东北中部城市集群。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东部、西部城市和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

1/2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