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欧亚板块的多次俯冲、缝合,不仅铸就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同时也因为地球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今,这些昔日深埋在地底下的宝藏,正闪烁出耀眼的光芒,造福雪域高原各族人民。
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矿产资源的分布已经基本勘探查明,并初步划分出喜马拉雅北麓、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班公错―怒江、唐古拉和藏东三江地区等主要成矿区带,基本查明了各成矿区带内的主要矿种和矿床类型。据估算,西藏目前已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数万亿元以上,西藏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储备基地。
在丰硕的勘查成果基础上,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矿产业,围绕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提高后续资源储备,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的优势矿产资源,建设不同特色的矿业开发经济带或经济区。
依托特色:勘查成果再上新台阶
西藏矿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自治区地勘局提供的数字显示,通过多年努力,目前西藏已发现101个矿种和2000余处矿产地,已探求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1种;在已查明的矿床中,大型矿床有30个,中型矿床有33个,能够满足规模性开发的要求;在查明的矿产中,铬、铜、硼、锂、地热等17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七位,其他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也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勘查前景。
从2001年自治区地勘局成立起,截至2006年底,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地勘人不懈的努力,地勘业共实现产值近10亿元,并提交了一批成果。西藏地勘系统先后有121项地质矿产勘查和科研成果获得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11项,在填补多项历史空白的同时,奠定了西藏现代地质勘查工作的坚实基础;铬铁矿的勘查与开发揭开了西藏矿业的序幕,带动了现代西藏工业的崛起;羊八井地热田的勘查与开发,成为我国中高温地热田勘查开发的典范,使我国跻身世界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强国之列;以砂金为主的金矿勘查成果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玉龙铜钼矿的成功勘查经验,带动了藏东三江地区寻找斑岩型矿床的勘查工作全面展开;而正在进行的驱龙、多不杂、冲江等地质勘查,将为矿区乃至西藏带来繁荣兴旺的新景象。
狠抓重点:产业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五”期间,西藏地勘产业实现经济产值76736.75万元,年均产值15347.3万元;2006年地勘产业经济产值稳步增长,继续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总产值完成22329万元,实现总收入20640万元。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解决了青藏高原腹地到边缘的交通大问题,而随着将来青藏铁路的继续延伸,也将促使新的经济带形成与发展。有专家预测,矿业经济带将是铁路延伸的重点,而人口相对密集、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的雅鲁藏布江成矿带中段的矿业经济带将会率先崛起,并逐次辐射到附近区域,矿业经济带与旅游等其他经济带相得益彰,将极大地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学规划: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地勘局负责人介绍,今后西藏矿产业发展将按照“加大投入、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不断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仓中有粮,心中不慌”。下一步西藏将在加快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上狠下功夫。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地勘局先后完成了西藏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并适时启动了一批1∶5万矿调项目,基本查清了西藏成矿规律,勘查发现了一批矿点,同时勘查发现了如驱龙铜矿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型矿床。接下来自治区地勘局将密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系机制,重点在“三江成矿带”、“冈底斯成矿带”和“青藏铁路走廊”抓紧部署一批1∶5万大比例尺的区调、矿调项目,选择成矿有利地带安排一批化探、物探项目,依托公益地质力争孵化一批新的普查基地,加快摸清西藏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矿产成因机制、矿产类型和开发前期研究工作,为西藏实施矿业开发布局、矿业兴藏战略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西藏今后将重点加大对成矿条件好、开发条件相对优越、国家急需市场需求旺盛的优势矿种勘查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大技术力量配备,加快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步伐,力争新添一批具有支撑意义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从2007年起,自治区还将每年投入1500万元作为地质勘查专项资金。立足资源,发展经济,西藏矿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展望前景,正如自治区地勘局局长、西藏首位院士多吉所言:“西藏矿产业将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西藏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等待着我们继续去勘查开发!”
责编:徐文华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