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感受大庆人的“自豪”之情

 

CCTV.com  2007年09月24日 15:54  来源: CCTV.com  
专题:百年大庆油田,为祖国加油!

  

 

1205队是最能感受“大庆精神”的地方之一

 

CCTV.com消息(记者多国丽):大庆是一座特征明显的城市,因为无论你漫步在大街上,还是驱车经过郊外,那一座座像巨兽一样矗立着的,不知疲惫运转着的“磕头机”都会时刻提醒你,这就是大庆,一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

 

但这只是大庆给人最初的视觉冲击,记者想要寻找的,是在这座城市里面,除了那源源不断地,滚烫的石油,还蕴藏了什么力量使它作为某种精神的象征传承到今天。

 

九月的一个早晨,当记者坐在开往大庆的火车上,看着目的地越来越近,“磕头机”点缀着的原野越来越空阔,内心也仿佛有一列轰隆隆前行的火车那样激动,不宁。揭示答案的地点,就在前方。

 

历史上的大庆是什么样子的,一篇发表于1964年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用浪漫与热情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发生在大庆油田上的一个个片段――

 

建设者在茫茫的大地上,在被丢弃的牛棚马厩里住宿办公,找不到牛棚马厩的夜晚干脆往野外大地上一躺;

 

条件虽艰苦,但他们在篝火前学习毛泽东“两论”的劲头却不减;

 

钻井机到了,起重设备还没到,“铁人”王进喜带领工人人拉肩抗把六十多吨的设备从火车上卸了下来;

 

工程技术人员奔波万里为的是找到一个合理的科学参数,送走多少个不眠之夜为的是算准一个技术数据;

 

为工人们修鞋的工作并不小,“修鞋匠”把这当做“革命工作”……在文中,作者把“大庆精神”归纳为,“心甘情愿吃大苦,耐大劳,临危不惧,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自从这篇通讯后,一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学习大庆精神的活动在全国展开了。

 

但是,这是过去的,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大庆,现在的大庆,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工地,记者看到了身上全是污泥的工人们。“脏的衣服也不一定每天都洗,第二天又接着穿上。我们都习惯了。”一位正在搬运管道的工人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在四天的采访中,大庆油田的领导、基层一线代表、政工干部代表、科技人员代表、先进模范代表都热情地参与进记者的采访中。在与他们的谈话中,给记者最为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他们给记者一个强烈的印象是,他们在这一集体中,充满着自豪。

 

高层领导用“大视野”来看大庆。大庆油田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曾玉康说,“大庆人始终有一种对国家高度负责,为民族争气的责任心。”一次创业的时候,他们为国家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到今天,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与国际地位的责任没有变。”

 

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姜万春说,“我们是国有企业,不仅要履行企业追求价值、追求责任的单纯责任,更重要的是还要实现党和国家赋予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大庆各个领域的代表们用“小事”打动人。钻探集团钻井一公司总工程师张书瑞1986年大学毕业就分到了油田,他说,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刚到公司没两年,领导就让他承担了重大项目,并在1994年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

 

第四采油厂总地质师闫亚茹同其他员工一样,第一天来到大庆油田接触到的不是实际工作,而是做培训,了解这个企业的历史与文化,“我了解到这些以后,感到很自豪。”而对于大庆所提出的“百年油田”的战略,“让我们非常振奋。”

 

已经退休的员工代表孙宝范在六十年代曾经是石油文工团的团员,曾经跟着王进喜体验过两年生活。他说,当时光是记素材他就记了10个日记本。对“铁人精神”的热爱伴随了他的一生,即使退了休他也要“发挥余热”,为青年人与干部讲讲当年的大庆。4年的时间,他做过的讲座已经有一百多场。

 

……

 

在大庆油田的“现场”,永远都能找到最鲜活的新闻素材

 

不过,要看真正的大庆是怎么样的,还是应该到“现场”中去看。

 

初看上去,采油49队是一个普通的采访点,看看多媒体介绍,参观荣誉室,仅此而已。但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到一些很有趣的小细节――办公室与会议室里的电灯开关与暖气开关都用缎子包裹了起来,像是穿上了漂亮的“小外衣”。

 

49队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为了让环境看上去美观些。记者打趣地问他,是因为有记者要来参观吗?他不好意思笑笑,说,这些是去年就做的了。

 

这样的小细节不是49队独有的。大庆油田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昆就提到,“广大职工干部都对我们的家园倾注了亲情。”比如说,像给电灯与暖气开关的做法一样,冬天,有职工用毛线给办公室的门把手钩成一件衣服,这样用手拉门时就不会感到凉;端午节的时候;物业公司的职工起大早采来艾蒿,系上小荷包给每家每户都挂一个。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庆是一座时刻在“记忆”的城市,光是大型纪念馆与博物馆,记者在一下午就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石油技术博物馆、大庆油田陈列馆等等。不仅如此,记者还看到,在几个基层采访点中,无论是第一采油厂第三油矿中十六联合站、钢铁1205钻井队还是供水公司西水源、采油49队,都建有自己的荣誉室。在每个荣誉室里参观,就像是在读一段光辉的历史。

 

1205队的荣誉室很特别,因为它是随这个钻井队的迁移而移动的。队长胡志强说,“今年钻井队已经搬了四次了,我们到哪里,荣誉室就到哪里。”说起这个队的历史,确实有它值得自豪的地方,因为它曾经是王进喜带过的队伍。

 

 

在1205队的这间房子里,记录着这支队伍的光荣传统

 

记者来到1205队采访的这一天,正赶上钻井队又一次搬迁,不过这次搬迁的距离很短――把井架往前挪动七米。在工地,记者看到了身上全是污泥的工人们。“脏的衣服也不一定每天都洗,第二天又接着穿上。我们都习惯了。”一位正在搬运管道的工人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1205队的副队长赵明涛是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时间,2003825日下午4点半,“我从齐齐哈尔大学毕业,很幸运地被分到了1205队。”“幸运”二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时常能从大庆人口中听到。

 

他在1205队上的第一堂课是传统教育课。上了这堂课,他就产生了“脚踏实地,走铁人走的路”的想法。现在,他的这个想法仍然没有改变,他干脆地告诉记者,“想在这里一直干下去!”因为1205队是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大家抢着干活。在这里有一种自豪感!”

 

技术员王迎春给记者讲到过这样的事例。在队里干了5年的发电工于杰就要离开1205队了,最后一次在1205队下班后却躲在房间里死活不肯把工作服脱下来。最后没办法,同事把他摁住,硬是把工作服给脱了下来。

 

“于杰对这个队的感情的太深厚,舍不得离开。”王迎春说。当时,队友们都哭了。

 

大庆油田中流传着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这只是其中一个。

 

在大庆石油技术博物馆,记者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截至20061231日,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19.09亿吨,相当于26个十三陵水库的蓄水量,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可以绕赤道10圈;截至20061231日,大庆油田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格1.3万多亿,可以修建20个三峡大坝,举办70个雅典奥运会……。

 

看着这些数字,就能够知道大庆人因什么而自豪了。

 

 

责编:多国丽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