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时评:老百姓的“和谐观”是得到关注就是和谐

 

CCTV.com  2007年09月23日 10:58  来源:新华网  
专题: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和谐观。老百姓的“和谐观”是得到关注就是和谐,物价平稳就是和谐;文人雅士的“和谐观”是“和”右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左边是“言”,就是人人都可以说真话;真心诚意为百姓谋利益的领导干部的“和谐观”,则是踏踏实实地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围着工作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关注民生,提升思想境界,最终无疑就能看到一幅幸福美好的社会图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两年前,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对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共论和谐,季羡林先生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这是一位一生都追求真理、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的文化老人科学而朴实的“和谐观”。

    今年6月18日,金庸先生去北京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两人谈到武侠小说时,季羡林先生的“和谐观”更是令人难忘:金庸认为中国的“侠”(繁体写作“?”),下面是两撇,是两个人在打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中国人看来天经地义。西方人不如此看,他们崇尚拳头里出真理,力大者为王。季羡林先生就不赞成西方人的“弱肉强食”。他说:“中国宋朝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元素。我曾听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家庭妇女在外碰到四位老人,看起来又饿又累又渴,妇女动了恻隐之心,想请老人们到家里。四位老人分别叫“财富、成功、平安、和谐”。一位老人说,我们去多了你家受不了,你只能请一位。善良贤惠的妇女征求了家里的意见,就拽着“和谐”老人往家走。令她奇怪的是,“和谐”在前面走,那三位老人都跟着。妇女说,你们不说去一个吗,怎么都跟着呀?那几位老人笑着说,谁叫你请“和谐”呢?“和谐”一到,“财富”也就到了,“平安”也就到了,“成功”也就到了。

    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正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世界只要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

    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内心缺乏“爱”字和“和”字,幸福指数总是随着难填的欲望上涨,最终恐怕就栽进麻木不仁、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阴沟里。

    构建和谐社会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每个人只有达到个人和谐的境界,具备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的基本素质,“财富、成功、平安、和谐”才会进入家门。也只有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人的内心和谐,才会实现和谐社会的崇高目标。(李辉)

责编:修荣腾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