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以袁隆平为核心的群星拱月照亮四方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2日 18:09 来源:

专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来源:中广网

  作为与袁隆平院士一起协作攻关的同事和战友,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邹江石这样说:袁隆平是国内外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新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奖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当选“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10多项国际大奖。

  杂交水稻的成功虽然带给了他许多的荣耀和光环,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是清醒的,从不以权威自居,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摆名人架子,依然是那么地谦逊豁达,那么地坦诚超脱。然而他唯一不能超脱的,只有杂交水稻事业。为了更好地研究推广杂交水稻,他无私奉献,开展协作攻关;他不计名利,设立奖励基金;他志存高远,注重人才培养。

  无私奉献 开展协作攻关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组织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全国性协作组。当时要把“野败”转育成不育系,还要做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袁隆平为了尽快攻克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使“三系”尽快配套,他并没有想着要如何地实行技术保密,而想到的是多一个人参加研究就多了一份力量,就多了一份早日把杂交水稻实验搞成功的把握。他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各地来的科技人员报告了他们的最新发现,还慷慨无私地把辛勤培育的“野败”材料奉献出来,发动更多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展协作攻关。

  当时,来自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近百名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组合的回交转育。湖南的袁隆平、周坤炉等育出了“二九南1号”不育系、“威20”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江西的颜龙安等育出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福建的杨聚宝等育出了“威41”不育系和保持系。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广大科技人员广泛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袁隆平、张先程等率先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这时的杂交稻研究走出了徘徊的困境,别开生面,群星璀璨。围绕“三系”配套攻关,科技人员以袁隆平为核心,形成群星拱月的局面。

 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原来有人预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器”,而事实上,就大上马而言,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三系”就配套成功了!中国的袁隆平及其同行们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这道世界难题。

  不计名利 设立奖励基金

  为培养人才,袁隆平深谋远虑,设计了一个以资金作支撑,培养人才鼓舞创新的长远方案。1987年,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时,便决定把获得的1.5万美元奖金悉数捐出来,建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后来,又陆续将各种奖金捐出来,累计达100万元。此举反响强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更名为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到2006年,该基金会的资金已突破千万元大关。基金会采取存本用息的办法,每两年评选、奖励一次。目前已评选5次。

  该基金会一不划地为界,二没有门户之分,而是搞五湖四海,全国一盘棋,大凡全国各地为杂交水稻的研发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奖励之列,由此,形成了极大的感召力。1999年9月,罗孝和等6名有重要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获首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每人奖金5万元人民币。2002年元月,对2000-2001年在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示范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并经国家级或省级验收达到国家农业部规定的第一期目标(一季中稻亩产700公斤)的13个单位,颁发了第二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袁隆平还将自己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获的顾问费捐出来,设立“所长基金”,专门用以资助年轻科研人员以及科研项目,每年都有几个课题获得2-5万元的资助。湖南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有一位青年科技人员,连续3年获得3万元资助,其成果颇丰。福建农业大学的一位博士后,因多倍体水稻育种研究经费不足,举步维艰,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袁隆平求助,袁隆平得知后极力支持,拨出专款资助,并热情鼓励。

  志存高远 注重人才培养

  袁隆平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始终把育种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他以杂交水稻发展战略家的眼光,看到了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需要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于是他有意识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

  早在60年代初期,当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研究还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就从安江农校毕业学生中,挑选了李必湖与尹华奇两名学生当助手。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着眼于了解世界科研信息,要求他们学习英语。他挤出晚上时间给他们上辅导课,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有一次,袁隆平的爱人邓哲患急病,他与尹华奇送她去怀化住进了医院,当晚赶回安江农校后,小尹考虑到老师旅途辛苦,劝老师早点休息。可袁老师仍然坚持给他们补了一个小时的英语课才去休息。袁隆平说:“制度是自己订的,贵在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外语是无法学好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杂交水稻三系刚刚配套,他就将身边最早的两名得力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分批送进农业大学深造。他们毕业后,重返育种和教学岗位。后来他们又多次被派赴美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现在,他们都已提升为研究员,成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技术中坚。

  袁隆平重视在实践中言传身教。南国育种过程中,袁隆平在驻地开辟了教室,架起了黑板,办起了杂交水稻研究速成班,他亲自讲课,培养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他那时的助手罗孝和、周坤炉等人,迅速成长为杂交水稻专家。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后,袁隆平亲自指导了好几个硕士和博士生。他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名望,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中国争取到了生物学奖学金资助名额,于1988年首次派出自己的硕士毕业生谢放鸣赴美,在康乃尔大学坦科斯里实验室主任苏珊博士门下,一边读博士学位,一边合作研究。1990年以后,又相继派出肖金华、李继明、李新奇、符习勤等多名硕士生利用洛克菲勒基金资助赴美国或澳大利亚,一面继续学习一面利用国外设备进行研究。

  袁隆平培养的几名学生毕业后都被他推荐到国外留学,后来留在美国工作。有人说:“你培养的人才都飞了,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不这么看,他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都窝到我的手下,受着我的思想束缚,怎么能超过我呢?”

  袁隆平先后推荐300多名国内杂交水稻科技人员到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深造。现在研究中心的5名留学博士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5年他们首次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每一个基因位点具有比现有高产杂交稻威优64增产18%的效应,采用分子技术加以利用,将有望带来育种上的新突破。

  袁隆平的学生、现任秘书辛业芸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袁老师为人师表,是我们的表率,他的学问,他的胆识,他的追求,他的情操,无一不是他人格的最好表现。”(记者蒋琦、刘红卫、赵明明)

 

责编:多国丽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