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感谢袁隆平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2日 08:18 来源:新华网

专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深受杂交稻惠泽的中国农民,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称颂袁隆平为“当代神农”、“米菩萨”、“米财神”。图为湖南湘潭县农民点起鞭炮欢迎我们采访袁隆平,同时表达他们对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新华网北京5月22电(记者 朱继东)“感谢袁老师!”、“感谢袁隆平!”这是我在将近一周的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农民,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朋友,所有说话者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而当采访结束时,我也发自内心地、真诚地说了一句:“感谢袁老师!”我这句话赢得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因为我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感谢袁隆平!这个声音越来越响亮。

    中国农民感激他们心中的“米菩萨”

     

      

    农民们对袁隆平的崇敬和感激是出自内心的,湖南湘潭县泉塘子几位曾受到袁隆平款待的农民把这张合影一直珍藏着。5月13日,记者来到湖南湘潭县泉塘子农技站,当地几位农民拿出了这张合影激动地讲述起与袁隆平的情景。(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中国农民甚至“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性。因此,盼望能有个好收成是他们心中最纯朴的愿望。深受杂交稻惠泽的中国农民,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称颂袁隆平为“当代神农”、“米菩萨”、“米财神”。农民们对袁隆平的崇敬和感激是出自内心的,其中有一个故事颇为感人,也表达了9亿农民的真实心声。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有一个农民叫曹宏球,他和乡亲们连续几年种植杂交水稻发家致富了,他把袁隆平誉为“神农”。为了表示对这位神农的崇敬之情,在老母亲的催促下,他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请人为袁隆平塑一尊汉白玉雕像,当做“米菩萨”膜拜。为此,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尊敬的袁先生:

    我是一名农村知识青年,出生于天灾横行的1960年,差一点饿死在襁褓之中。我们家乡在推广您发明的杂交水稻之前,我没吃过一顿饱饭。是邓小平给我们送来了好政策.

    您又给我们送来了好种子,使得我家如今不仅衣食无忧,住上了小楼,还有五六万元的存款。我今天给您写信,就是想向您表达我以及我全家对您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我相信,在这一点上,我们全家人的感情可以代表全中国许许多多个农民家庭。

    我母亲信佛,常年礼拜观音菩萨,也敬拜神农炎帝。她老人家教导我们,有了钱要修桥补路,乐善好施。我积蓄了一些钱,可如今我们村的路和桥都修好了,施舍别人的事我也做了不少,因此,我想用现有的积蓄请人塑一尊您的汉白玉雕像。全家人都很赞成我这主意。我母亲尤其支持,她说,修菩萨是善事,袁先生就是“米菩萨”。请您不要误会,我的本意并不是把您当成菩萨来修的,而是为了纪念您的功德,使我们全村、全镇的农民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是谁使我们吃上了饱饭……

    为此,我请求您赐给我几张不同角度和不同姿势的全身照片,以便我请合适的工匠参照您的照片进行雕塑……

    袁隆平边看信,边摇头,他感到我国农民实在是太可爱,太容易满足了,又重感情,讲求礼仪?他怀着感激的心情,给曹宏球写了一封回信:

      曹宏球先生:

    来信收悉,谢谢你的好意。你和许多农民的心愿,是对我和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嘉奖、鼓励和鞭策,在我看来,这比诺贝尔奖更荣耀。你们的这份情意我领了。但我为国家和人民做了一点贡献那是应该的,不值得你们如此敬仰和崇拜。

    从你的来信看来,你家虽有一些积蓄,但尚不算很富有。因此,我建议你把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去,好进一步发家致富。倘若你一定要积德行善,社会上也还有很多公益事业可做。请你务必不要把钱浪费在为我塑什么石雕像上,我实在承受不起你的这般厚爱。

    请你尊重我的意见,并恕我不给你寄照片。

    顺祝阖家安秦!

    袁隆平

    然而,痴情的曹宏球最终还是从袁隆平的夫人邓哲手中“骗”走了照片。1996年10月,他带着全家人的一片心愿,来到河北省曲阳县园林艺术雕刻厂,请求这个厂家按照l:l的比例为袁隆平塑一尊汉白玉的雕像。厂家营业员经过测算,告知曹宏球价格为30万元。可是,曹宏球身上只带了5.8万元。无奈,他找到该厂厂长,从头至尾诉说了自己的一番心愿。这位厂长听说曹宏球是自费为“米菩萨”袁隆平塑像,深受感动,便豪爽地说:“既然是为袁隆平塑像,赔本我们也干。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也该凑个份子。这样吧,你交4.8万元就可以了,留1万元回家发展生产,其余由我们厂里出,也算表达我们对袁先生的一点心意。我一定精选一方上等石料,亲自执凿,与那位曾经为天安门雕塑飞龙的卢进桥师傅共同来雕好这件作品。”

    这位厂长与老工匠卢进桥师傅精心雕琢了4个多月,一尊晶莹剔透的袁隆平劳作于稻田的艺术形象面世了――只见他蹲于田埂,手捧稻穗,深情地凝视着――瞧那眼神,像是在说:“噢! 又一个杂交组合诞生了。”

    塑像加底座总高“一米又六”,是“有米又有肉”的谐音。

    这尊披红戴花的雕像运往郴州塔水村时,乡亲们闻讯赶来,放鞭炮,扭秧歌,争先一睹“米菩萨”雕像。

    曹宏球为袁隆平塑像,这种朴素的形式,表达了农民兄弟对一个农业科学家的感激、珍爱与赞美,象征着袁隆平在农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人们在赞美袁隆平的同时,也赞美了他们所珍爱的杂交水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朴实的农民一直拉着我的手说:“您一定要好好写写袁老师,是他让我们吃饱了肚子,并且还有钱花……他是我们农民心中的‘米菩萨’、‘米财神’!”

    袁隆平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情谊。他时常告诫同事,研制的良种不要卖贵了,要让农民得实惠。袁隆平所在的科研所,科研经费主要源自出售稻种。所里原打算每斤稻种卖12元,在征求袁隆平意见时,遭到否决:“12元?为什么卖这么贵?这不是坑农吗?农民有这么多钱吗?”最后,所里减到9元/斤售出。外国商人要与他合作,利用他的技术赚钱,他不干。他说,不能让外国人赚中国农民的钱。

    农业科技工作者感谢他们的良师益友

     

    接受新华网记者朱继东专访时,国内研究杂交稻的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一、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朱英国教授称袁隆平“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中国的骄傲!”(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杂交稻不仅让中国广大农民受惠,也让很多与袁老师的农业科研人员的人生和事业变得充实而绚丽,他们心中也对袁隆平充满感激。接受采访时,袁隆平身边的工作人员、学生、同事和外地的同行、朋友,他们和袁隆平的熟悉程度不一,从他身上学习的东西也不尽一致,但却不约而同地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心声:“袁老师是我们最尊敬的良师益友!”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朱英国教授是国内研究杂交稻的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一,也是袁隆平多年的朋友。虽已67岁高龄,不服老的朱英国仍带着一帮年轻人独创出国际公认的水稻三大细胞质类型之一的“红莲型”水稻,名声仅次于袁隆平。如今,红莲型系列水稻新品种一个接一个涌现出来,逐步改写“荆楚栽稻、吴蜀供种”的历史。谈起袁隆平,朱英国充满感情地说,我是1964年武汉大学植物遗传专业毕业留校。70年代初期在海南岛开交流会时认识了袁隆平,当时是抱着向袁老师学习的想法。“后面每次开协作会,我是湖北省协作组组长,以后每次每年在海南岛相聚一次,每次都是学习的机会。袁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没什么架子,他有什么经验都毫无保留的与大家分享。他的作风和思路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其创新思想,其次是精神……他是为人类造福的功勋科学,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中国的骄傲!”

    

    六年写了6本袁隆平传记的谢长江是袁隆平50年前的学生, 如今又和袁隆平一起工作,他称袁隆平“是我一生最尊敬的良师益友!”(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六年写了6本袁隆平传记的谢长江是袁隆平50年前的学生,比袁小10岁,现任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秘书长。他告诉记者,袁隆平当年作为的班主任,既教作物栽培,又教遗传育种,常带他们下田,使得比较枯燥的课程变得津津有味。“他带我们玩,游泳……我们也敢向他提意见。后来和他一起搞科研,自己更是受益匪浅,不仅科研上有了成绩,人生境界也上了层次。他是我一生最尊敬的良师益友!”

     

 

    

    原海南省动植物检疫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冯克珊告诉记者,他最尊敬的人就是袁隆平。(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原海南省动植物检疫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冯克珊是袁隆平成功的见证人之一,也是他的好伙伴和助手。当年就是他与袁隆平的另一位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63年中专毕业的冯克珊是原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南红良种繁育场(现在的三亚市南红农场)农业技术员,1970年7月中旬,袁隆平来到农场搞研究,冯克珊负责配合并向他学习。

    30多年过去,冯克珊提起袁隆平话语中仍充满感激:“第一次见到他,感觉他像个农民,觉得他朴实、勤奋、善于学习。白天和我们一起下地田间劳动,给新同志上技术、理论课,并在地里收把手教大家。晚上回来,他还坚持自学英语。没有袁老师,就没杂交稻。无论是同行,还是农民等其他人,这么多年只要提起袁老师,大家都都很感激他。我们那里的农民经常说‘吃饭就是杂交稻,杂交稻就是袁老师’……他很平凡,很亲切,说是最尊敬的良师益友一点不过分!他像我们队伍的元帅,率领我们奋斗,分享收获。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么快的发展,不可能有农民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福建农科院原院长谢华安认为,袁隆平既是战术性专家,更是战略性专家。(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福建农科院原院长谢华安1972年带队去海南学习杂交稻时开始与袁隆平打交道,“第一感觉它就是一个真正的科技人员,真正的科技人员就应该到生产第一线。并且,他很平易近人。问了他很多问题,拿了很多资料让他看,问能否参加全国南方稻期区域试验,他很爽快地答应帮助我们……他对年轻人的培养和支持令我感动。他是世界级的科学巨匠,很成功的科学大师。他的研究是造福整个人类的,他在国际上之所以知名度很高,是因为他身上闪闪发光的‘袁隆平精神’。作为领军人物,他既是战术性专家,更是战略性专家,他明确的战略思想,丰富的实践经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最尊敬的良师益友!”

    所有曾经饿过肚子的中国人都感谢袁隆平

    

    作为一名农村长大的新闻记者,我一直非常感谢袁隆平让我们不再挨饿。能和袁老师合影,我感到很开心!(摄影 陈清)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布朗认为,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破坏,加上每年新增加一个北京市的人口,到21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可能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可能引起世界粮价的上涨,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的粮食问题可能会对世界的粮食供应产生巨大的影响。

    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袁隆平给出了不容置疑的答案:“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共同努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十几年后,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选育的杂交水稻,已经撒播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袁隆平首创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茁壮成长,成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福星”。因此,当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的“新四大发明”评选时,“杂交水稻”理所当然以最高票当选。

    “前几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威胁论’里说,中国庞大的人口将侵占大量的人类资源。他没看到科技的潜力,没看到我们中国人的潜力。中国人能养活自己。”说这些的时候,袁隆平看着办公室一张杂交水稻的巨幅照片上,夹起香烟深深吸了一口,惬意地喷出一股烟,“看这稻穗,跟尼亚加拉大瀑布一样。”那神情,和一个站在田间看着丰收稻田的农民没什么两样。

    “我们的超级稻计划比日本晚了16年,比国际水稻研究所晚了7年,但现在,我们跑在世界最前沿!”盘腿而坐的袁隆平深吸一口气,说得那样自信。

    袁隆平并不满足目前的成就。他对记者说:“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

    因此,所有曾经饿过肚子的中国人都感谢袁隆平,所有爱自己国家的中国人民应该感谢袁隆平,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袁隆平!

    世界感谢袁隆平的伟大发明及其带来的福音

    

    由于袁隆平成功地闯过了一个个杂交稻的科学禁区,他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帮助很多国家告别饥饿,世界上很多人都很感谢他。图为他2004年获得的世界粮食奖(奖杯)。(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4月18日,由印度尼西亚阿尔达格拉哈集团与中国四川国豪种植业公司合作,在印尼楠榜省种植的博尔纳斯超级杂交水稻和博尔纳斯优质杂交水稻喜获丰收并举行收割仪式,印尼农业部长和双方代表及当地农民1000多人出席。此次收割的杂交水稻面积为245公顷,每公顷的产量达到了10吨至11吨,远远高于当地品种每公顷4吨至5吨的产量。

    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粮食增产,而且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而中国则以博爱的胸怀把这一先进成果奉献给了世界,袁隆平这位世界上很多人广泛熟知的“杂交水稻之父”也多次奔赴海外传授技术,让杂交水稻开始造福全世界更多的人。

    随着中美关系大门的打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有关信息很快传到了美国。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时,中国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稻种,共3个组合,每个组合0.5公斤。威尔其带回去小区试种,表现了明显的优势――与美国当地的水稻良种比较增产33%~93%。

    1980年1月,威尔其第三次来华,双方正式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中方将杂交稻制种技术传授给美方,在美国制种。制出的种子在美国、巴西、埃及等国销售。圆环种子公司每年从制种总收入中提取6%付给中国作为报酬,合同期20年。这是一项对于两国和两国农业科学技术都很有意义的合同,也是中国农业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的合同。根据合同,袁隆平等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印度、越南等水稻生产大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一道制定杂交稻发展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袁隆平等许多中国专家都担任过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

    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年至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主持召开了6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并且,袁隆平还先后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传授技术,把福音传给全人类,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中国的帮助下,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较快,越南、印度、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应用,还有许多国家正在试种和示范。越南2004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杂交稻比常规品种增产40%以上,而他们所用的杂交稻种子80%以上从我国进口。由于大面积、大幅度增产,越南一跃成为仅次泰国的第二大米出口国;印度2004年的杂交稻面积达840万亩,平均亩产370公斤,其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仅200公斤;美国2004年的杂交稻面积为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0%以上,他们计划在2008年将杂交稻的面积推广到800万亩左右……2005年,国外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达约200万公顷。

    在袁隆平的办公室里,他指着与一位菲律宾农民的合影说道:“以前农民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我们的杂交稻、超级稻技术传到菲律宾后,亩产达到了700多公斤……不能让处在第三世界的农民兄弟没饭吃啊。”

    照片上的菲律宾农民紧挨着袁隆平,捧着沉甸甸的超级稻,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袁隆平给客人介绍照片时,笑得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天真地地像个孩子。

    由于袁隆平成功地闯过了一个个杂交稻的科学禁区,他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国际上这样评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1995年10月,袁隆平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5月11日,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心中还有两个心愿要实现,其中一个就是“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从现在的3000万亩扩大到2亿亩,增产的粮食要多养活1亿人口。”

    共和国感谢这位为国家争光的世界科学大师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接见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率领的中央新闻单位袁隆平事迹采访团时认为,袁隆平院士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有人说他的超级杂交水稻可以和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比,我认为这毫不过分。” (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杰出的贡献使袁隆平成了得奖专业户:198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2001年,他又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他14次捧回大奖。并且,1998年的一项无形资产评估,“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1999年,中国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而对于袁隆平的巨大贡献,共和国没有忘记!

    2004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刚刚荣获2004年世界粮食奖的袁隆平院士,并代表国务院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他为中国农业发展乃至世界粮食生产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

    回良玉指出,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在杂交水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出成就,实现了水稻生产的突破,引发了水稻种植的革命,为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希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袁隆平院士“不畏艰辛、执着探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自觉地把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

    2005年7月,袁隆平院士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就是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帮助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袁隆平院士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5年10月18日,国务委员唐家璇会见袁隆平院士时说:“‘杂交水稻外交’将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外交的一块王牌。”

    2005年10月19日,袁隆平院士应邀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杂交水稻报告会,我国驻80多个国家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参加。

    “不在家或实验室,就在田间地头。”5月9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用这句话形容袁隆平生活和工作。他给中央新闻单位袁隆平事迹采访团介绍:“袁隆平在湖南可是家喻户晓啊,是老典型了。袁隆平院士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有人说他的超级杂交水稻可以和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比,我认为这毫不过分。”

    这次会面中,张春贤谈起袁隆平院士随温总理出行国外及在美国推广水稻品种等往事,感慨道:“他不仅是我们湖南的外交品牌,同样是我们国家的外交品牌!”

    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介绍,这次给中央新闻单位袁隆平事迹采访团规模是最大的,包括23家媒体的39名记者。如此大力弘扬“袁隆平精神”,也再次表明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袁隆平!

责编:石光辉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