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东方时空]探秘可可西里(一)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9日 19:06 来源:
专题:可可西里大穿越
进入[东方时空(新版)]>>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

    主持人 张泉灵:

    11月18号,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和一群志愿者,完成了对可可西里这一片无人区的又一次探秘,这也是即1990年可可西里综合考察以来,第一次人们深入到它的腹地去进行考察。那么16年过去了,可可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我们来看看他们拍摄到的画面。

    解说:

    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虽然不适合人类生存,却是藏羚羊等大量野生动物的天堂,更有无数科学谜团吸引着科学家们的目光。

    2006年10月13日,由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志愿者及新闻记者等六十多人组成的考察队伍,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开始了一次全新的探秘旅程。

    记者 萧津:

    这里是玉祝峰脚下的西大滩,10月16号科考队从格尔木出发一路向南,于中午抵达了这里,这里也将是科考队行程中的第一个营地,按照计划,包括科学家、志愿者、后勤保障人员,以及媒体工作者在内的60多名科考队员,将会在这里进行两天的休息和调整,然后就将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

    解说: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千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大约只有平原的一半,人类无法长期生存,因而也被誉为“生命的禁区”。然而这里却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在这次探秘行动中,科学家将对可可西里的地质、大气、水源、动植物等进行采样和测量。考察队先后在库赛湖、卓乃湖、布喀达坂峰、马兰冰川脚下、苟鲁山克错和格拉丹东建立了六个科学考察营地,可可西里地区曾经的沧海如何变成今日的高原?藏羚羊为何拖家带口大规模迁徙?一些珍稀物种是否会因环境变化会在近期内消失?无数的科学谜团正期待着人们去一一破解。

    主讲人:

    好,今天我们演播室里也把全程跟踪拍摄的我们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萧津请到了我们的演播室,那科考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感觉特别高深,那你去作为一个外行,你去观察的时候,那么科学家们到底在干什么?

    萧津:

    从我的眼中看来啊,我就觉得地质学家们就在到处找石头,动物学家们在数羊,数藏羚羊,数野牦牛,数野驴,植物学家们到处在看草地,他们看这一片草地和另一片草地有什么不同。

    主持人: 那这些科学家们他们各自干各自的吗,还是他们工作是有联系的?

    萧津:

    这次科考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就是过去可能是一些动物学家他们是各自去工作,植物学家干他们的,动物学家干他们的,这次他们会互相地来协调,地质学家、动物学家,还有植物学家是互相经常在一起商量。

    主持人:

    那最后的结果大概什么时候会出来,什么时候能解开那些谜团?

    萧津:

    因为科考是历时三年的,今年只是第二年,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横穿可可西里,所以明年他们还会从新疆那个方向再一次横穿可可西里,我想可能在这三年的科考结束之后,才会出真正的结果。

    主持人:

    在2001年的时候,昆仑山曾经发生过一个特别大的地震,据说震级比唐山地震还要大,谢天谢地这样的地震主要发生在了无人区,但是对当地的地质、动物、植物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次科考队找到了地震的主要影响区域,我们来看一下。

    解说:

    10月20日是科考队在库赛湖扎营的第三天,研究地质学的丁林教授决定到昆仑山南面的山坡上,去寻找2001年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踪迹。科学考察的结果将为人们揭示,五年前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海拔4900米左右的山坡上,科考队员首先发现了一条断裂带。当上升至5000米左右时,他们发现了另一条更为明显的断裂带,一条被扭曲的河沟的痕迹引起了科考队员的注意。

    萧津:

    为了寻找昆仑断裂带的具体位置呢,科学家们爬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昆仑山脉的一个南坡,在这儿笔直的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小河,你看后面那个穿红衣服的那个小伙子,他叫陈锋,他站在下面有一条雪线,是那个小河的上游,然后站到这个穿黄衣服的研究人员他叫许强,河流到他这儿的时候,本应该顺着流下来,但是现在看不到了,这个河跑到哪儿了呢,我们看到它平移了四米多,跑到了丁教授的这个位置,从丁教授的脚下我们又看到这条小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丁林:

    你看前面那个山脊都被错开了。它就是遇到河把河流错断,遇到山把山错断,所以非常巨大的能量。

    解说:

    丁林教授告诉记者,这次地震的强烈程度绝对超过了1979年的唐山大地震,幸好是发生在无人区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主持人:

    这个地震的结果真的是挺吓人的,一条河流也会改变方向,不过在你目测看来,包括一些科学家们以前去过的,他们告诉你,就是在可可西里16年以来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地方?

    萧津:

    我觉得别说他们了,就是我个人看来,我都觉得冰川可能是变化最大的地方,因为我是一个外行啊,但是我都可以看到现在看到的冰川和当年1990年图片上拍到的冰川完全不一样。

    主持人: 那么这个不一样,究竟能不一样到什么样的程度,冰川是多了还是少了呢。一起了解一下。

    解说:

    布喀达坂峰冰川和马兰山南路冰川均列于青海省西部,冰山最低处海拔均在5100米以上,几乎可以并称为可可西里地区最大的山谷冰川。

    萧津:

    您现在看到的这一片巨大的山脉就是布喀达坂峰,由于现在刮起了沙尘暴,所以能见度比较低,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从山谷中流淌出来了巨大的冰川,早在1990年的时候中科院曾经组织过关于可可西里一个大型综合性的科学考察,当时科学家们就曾经来到这里,他们在这儿驻扎,并且对冰川进行观测,还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图片,这张图片就是在我现在站的位置拍摄的,我们现在可以对比这张图片看一看16年中布喀达坂峰冰川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陈锋:

    现在已经退缩大概一半左右,这条是我实地测量的,因为它的变化最明显,最大。

    解说:

    我们可以再仔细地对比一下,这是16年前科学家拍摄到的冰川照片,这是此次科考中记者在现场拍摄到的布喀达坂冰川,对比以前的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冰川已经变短、变窄、变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马兰山南路的冰川,这个冰川是可可西里最大的山谷冰川之一,也是此次科考要重点考察的冰川。

    为了了解马兰山退缩的具体情况,记者跟随科学工作者沿着山谷里的冰河向冰川底部进发,顺着冰川的底部每隔几米,科研人员都会用GPS记录下相关数据,并拍照留存。走了将近四个小时,才终于完成对这座巨大的冰川底部的定位。据了解,本次科考结束后,科研人员将利用这次采集的数据和以前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测算出可可西里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山谷冰川,布喀达坂峰冰川和马兰山南路冰川消融的具体情况。

    主持人:

    萧津你看,这个冰川是明显的往后退了,那这样的冰川消融到底是件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萧津:

    这个问题当时我在现场的时候,也问了当时的科学工作者们,他说从短期来看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会看到湖泊水量增大了,河流更多了,好像水草都特别丰美了。

    主持人:

    对,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很多的湖泊,没有想到可可西里是这样的。

    萧津:

    但是他说从长远上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因为冰川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固体水库啊,当水库的水前面都流光了之后,那么到后来结果可想而知了。他说对整个可可西里地区来说,整个西部来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不是好事。

    主持人:

    那说到可可西里,可能我们的第一反应,反应出来第一个词就是“藏羚羊”,你们这次看到了藏羚羊了吗?

    萧津:

    这次藏羚羊,说实话是在青藏公路沿线我们看到的比较多,在进入可可西里腹地之后,我们看到的反而比较少。

    主持人:

    藏羚羊被称作是“高原的精灵”,那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吧。

    解说:

    这是记者在青藏公路沿线远远拍摄到的一群藏羚羊,它们美丽的身影一直是可可西里的象征。我们的第三个营地就驻扎在有藏羚羊产房之称的卓乃湖,每年六七月间,从曲麻莱、羌塘和阿尔金山地区都会有成千上万的雌藏羚羊来到这里产羔,之后再回到各自的栖息地,因而这里也成了研究藏羚羊种群迁徙和繁育的重要地点。扎营的当天就下起了鹅毛大雪,第二天一早我们在营地旁边发现了一具小藏羚羊的尸骸。

    萧津:

    看样子这只羊有多大?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

    这个也许是刚生下来几个小时,它就被天敌杀死了,这个地方你看眼珠子被抠掉了,眼珠子抠掉往往是猛禽,猛禽杀死以后首先把眼珠子抠掉。

    解说:

    离小藏羚羊的尸体不远,我们又发现了一具母藏羚羊的尸骸。

    苏建平:

    它也是眼球被挖掉了,有可能是受猛禽攻击,或者先是被狼咬死以后,后来一些事腐动物把它的眼珠挖掉了,肉吃掉了。

    解说:

    虽然现在并不是产羔季节,但卓乃湖岸边的动物尸骸证实,确实曾有大量的母藏羚羊和小藏羚羊栖息于此,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的布琼局长介绍,其实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在六、七月份的产羔季节,那时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会轮流驻守在卓乃湖附近,观测并保卫藏羚羊主群的安全。

    记者:

    六、七月份您说特别多能有多少?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局长布琼:

    几万只藏羚羊就在这里产仔,阿尔金山、羌塘、三江源的藏羚羊,从五月份开始迁徙到这里,七月份在这里产仔。我们的保护站都设在这里,每天早上帐房跟前都是羊,漫山遍野,你要到这来,那时候你才感觉到这个藏羚羊产羔地的重要性。

    解说:

    那么藏羚羊远涉千里到卓乃湖产羔,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对此科学家们做出种种推断。

    苏建平:

    像食物原因,还有气候原因,甚至还有一些地球化学,就是说水质、土壤里面的微量元素等等,这些都被猜测可能和迁徙有关,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

    解说:

    为了寻找更多的证据,苏建平教授一直在可可西里追踪藏羚羊的踪迹,近两年他发现一个新的情况,那就是一部分藏羚羊不再长途迁徙,它们选择在卓乃湖渡过严冬,这使得科学家们关于藏羚羊迁徙原因的变得更加复杂。

    苏建平:

    今年四月份我就在卓乃湖西头,见到了两群母羊在那个地方越冬,如果母羊在产羔地附近越冬的话,就说明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藏羚羊,都是经过长途跋涉以后,才达到这个产羔地,所以说跟那个迁徙的模式有关系。

    解说:

    在这次科考中,苏建平和其它科学工作者,还有一个重要的计划,那就是继续寻找并观测停留在卓乃湖的藏羚羊种群,可是天公并不作美,此后的几天里,一直风雪交加,卓乃湖被包裹在迷雾之中。

    苏建平:

    主要还是因为雪大,还有一个,本来我们今天想看看周边是不是有藏羚羊?但是因为前进的路太难走了,所以我们现在决定返回。

    解说:

    天气状况的恶劣,令科学工作者在这次科考中没能找到卓乃湖边的藏羚羊种群,只有雪过天晴后,看到它们在冰原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证实这些高原精灵,不久前还在这里出没。

    主持人:

    要问一下萧津,既然你们看到的藏羚羊并不多,它们去哪儿了?

    萧津:

    科学家分析说,一部分的藏羚羊因为它们是迁徙的,可能就迁出了卓乃湖地区。还有一部分藏羚羊,他们怀疑还停留在卓乃湖,可能会隐藏在卓乃湖旁边的大山里面。

    主持人:

    这次陪你们进去的也有保护站的人。最近两年,盗猎的情况有没有根本上的改善?

    萧津:

    他们说盗猎的情况,这两年改善还是很明显的。但是我们在现场看到藏领养的情况,科学家说和以前是不一样的,说在盗猎之前,藏羚羊大群居多,所谓大群就是上百不头的群,或者是几十头的群。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藏羚羊,最多就是十头几的群。后来我们就开玩笑地说,这个藏羚羊其实很懂得战略和战术,面对盗猎者,他们也懂得化整五零,化这个正规军为游击队。主持人:

    其实在可可西里,除了藏羚羊,还有很多非常可爱的动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解说:

    大雪过后,可可西里的雪地上,总会留下许多动物的足迹,这些围绕在草籽周围的浅浅的小脚印,就是鼠兔留下的足迹。

    苏建平:

    在这个植物周边,你看有多少脚印?

    萧津: 这个就是它要吃的。

    苏建平:

    对。

    萧津:

    这个叫什么名字?

    苏建平:

    是一种早熟禾。

    解说:

    除了研究藏羚羊外,苏建平教授到可可西里重点研究的另一种动物,就是鼠兔。

    苏建平:

    我们说的这个鼠兔,实际上在动物学家的眼睛里边,它实际属于兔子这类的,但是这个兔子长得比较小,体形跟老鼠有点相似,所以一般就叫鼠兔。

    解说:

    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苏建平教授决定抓几只鼠兔来好好观察,他在鼠兔洞口放置了5个老鼠夹,这些夹子是苏教授特别定制的,强度适中,能够抓住鼠兔,又不会夹断它的腿,但是从早晨到中午,苏教授一无所获。

    萧津:

    看了几遍了?

    苏建平:

    看了两遍,三遍了。都不上当。

    解说:

    中午过后,终于有一只鼠兔上钩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夹子的力量太小,这只鼠兔居然逃脱了,慌乱之下,它一头扎进了一个科考队员的帐篷。虽然有很多人围追堵截,可最终还是让它跑掉了。费尽千辛万苦,科考队员们终于抓住了两只鼠兔,看这对小家伙的可爱模样,真让人想把它抱回家做宠物,科考队员们送给它们饼干做见面礼,可鼠兔一点也不领情,它们对面前的食物,不理不睬,却互相吱吱吱地叫唤起来,莫非它们在打招呼吗?

    苏建平:

    那不是,你不要按照人的想法来理解它的行为,实际上的话,鼠兔刚放进去一个环境,它首先要适应这个环境,熟悉这个环境,当它适应、熟悉以后,它可能把它作为一个安全的环境,可是再放进去另外一只鼠兔的话,要跟他分享这个环境的时候,它们之间可能要发生冲突,所以它们不仅不是打招呼,不是友好的一种表现,甚至是一种警告对方,不要侵入我的安全领地。

    解说:

    在可可西里的科考探密行动中,我们很多次和野牦牛不期而遇,这些庞然大物用警觉和好奇的眼光,打量着穿越河谷行进的车队,每群野牦牛都有一二只公牛担任警卫,在其它牦牛向山谷更深处行进时,他们总是留连在队尾,以保证那些小牛的安全。

    苏建平:

    野牦牛通常是集群,这个群有些时候几只,数十只不等,但是有时候看到非常大的牦牛群,那些群一般都是母子群。

    解说:

    偶尔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形单影只的公牛,科学工作者们告诉我们,在寒冬季节,这样的牛并不危险,可是如果到了发情季节,这样的牛可不能惹。

    苏建平:

    人逼进的时候,它有一种不仅不退,如果说它感到有威胁的时候,它可能还要主动发起攻击。这种情况,过去有人遇到过,像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的巡山队员,他们就遇到过。

    解说:

    但是野牦牛不仅性格暴烈,它们还有忠诚勇敢的一面。在刍马尔河谷的一次考察中,科考队员突然发现,前方有一头孤独的野牦牛拦在路中间,它好像瞎傻了似的一动不动。

    大队的野牦牛此时已经跑到山破上,一头体形很大的野牦牛,突然从山上跑下来,它从车队前飞奔而过,把那头吓傻的牦牛带离了山谷。

    主持人:

    那除了刚才说的鼠兔、野牦牛,还会有什么动物呢?

    萧津:

    很多,比如说野驴,黄羊、藏原羚,甚至是熊、狼都有很多。

    主持人:

    原来这个可可西里无人区,我们感觉是一片荒漠,还有这么多的动物。

    萧津:

    很多动物就喜欢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比如说藏羚羊。

    主持人:

    但是我刚才看片子的时候,我本人是有一点担心,科学家为了研究,去抓这个鼠兔,会不会对当地的环境反而造成一些压力或者影响。

    萧津:

    就我看来可能不会的,因为当地的鼠兔非常多,我看几乎有一点成害、成灾这样的情况。当时也有一些人,跟您的观点是一致的,比如说一些森林公安的民警们,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森林和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所以当时就是不希望动物学家去抓这个鼠兔,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些小的争议,后来他们的争议甚至扩展到我们的科考队分成两派,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引发了关于要科学还是要环保的大辩论。

    主持人:

    那结果呢?

    萧津:

    结果大家互相理解吧,毕竟科学和环保都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在你整个的去拍摄科考队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萧津:

    就我本人的性格,我当然比较喜欢动物了,我希望他们对动物的那些考察我都能跟着,但实际上因为做节目的原因,不可能都跟着。我觉得他在当地考察的那种过程中,你看到可可西里确实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你感觉非常非常的美。

    主持人:

    这跟你之前进去的印象是有差别的吗?

    萧津:

    是啊,以前都觉得可可西里很荒凉,荒漠,一望无际,人都不能生存,是那样。实际上很多的野生动物在那里生活得非常美好。

    主持人:

    虽然可可西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它真的是一种生命的禁区,因为那里高寒缺氧,进去的人,可能连呼吸都会觉得困难,更别说是有很重的装备,要跋涉千力去进行科考了,那科考队到底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明天的节目我们继续说。

    感谢收看今天《东方时空》,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责编:复苏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