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先生革命之行始于京终于京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3日 04:12 来源:

    来源: 新京报

    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其后人到京拜祖;本报记者寻访先生三次履京经历

   ■专题动机

  孙中山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昨日是他诞辰140周年。

  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先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奔走一生,而临北京者有三。先在1894年“窥清廷之虚实”后决心革命,1912年谋共和于南北而巩固民国,1924年为国家和平统一抱病北上,次年逝于北京。北京在孙中山的伟大一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革命之行,始于北京,终于北京。

  青山有幸,孙中山的遗迹为千年古都更增加了几分厚重与光荣。

  1912年8月,孙中山二莅北京,与随员、招待员在东城石大人胡同迎宾馆合影。

 1912年9月4日,孙中山在北京湖广会馆出席共和党欢迎会时合影。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京逝世。图为孙中山遗容。

  宋庆龄和孙科、孙治平(孙科之子)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孙中山灵堂前守灵。

    初冬午后的阳光,缓缓停滞在湖广会馆的飞檐上,反射出暖暖的金黄。本是喝茶听戏的好时节,但会馆里早早就清退起客人,并拉起了警戒线。

    不是主人欺客,而是因为有尊贵的故人之后来访。

    下午3时,来京参加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的孙中山的孙女孙穗瑛、孙穗华等160多人乘车来到宣武区湖广会馆,坐在了这有200年历史的戏台前。孙家一行人在北京这几天,将遍历孙中山的旧迹。

    戏台上演出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随着孙悟空一个翻身,台下发出如雷的喝彩,一如百年前。1912年,孙中山曾5赴会馆,或谒同志,或见群众,并在此成立了国民党。

    面积并不大的湖广会馆,被孙家后人仔细探寻一个多小时,只为透过历史,触摸先人的指尖。

    的确,在北京,值得我们记忆拾取的孙中山的流光碎影还太多太多。

    1 首次莅京

    一介书生走向革命

    1894年6、7月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作为一个爱国书生,孙中山远赴天津、北京,上书李鸿章建议通过改良的方法,实现中国的富强。他幻想李鸿章能够利用其在朝廷的高位,用渐进的方式实行新政。

    「中山会馆」 复建中的文保单位

    中山会馆位于宣武区珠朝街5号。在其面冲菜市口珠朝街的广式风格门楼上,贴着张纸,上书“文物重地,闲人免进”。

    中山会馆原叫香山会馆,清嘉庆年间建成,是广东香山县人在京的活动据点。当年的会馆,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解放后,已变成了住着200户人家的大杂院。从今年5月起,腾退已大半。作为市级文保单位,马上要招商复建。

    “孙中山第一次来北京,很有可能就住在这里。”人大历史学博士黄宗汉说,因为“旗汉分治”政策,汉人只能住在外城。当年的孙中山经天津,北过永定门进北京城。“由于没有孙中山去内城相关记载,孙中山本人也没有访问亲友的记录,所以按着时人的习惯,他应该是住在香山会馆。”1894年1月底,孙中山在家乡香山县翠亨村,埋头十多天起草《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主张。他得到了思想家郑观应、李鸿章门生盛宣怀等的支持,经推荐,6、7月间孙中山从广州赶到天津。那年孙中山28岁。

    但孙中山未见到李鸿章,失望之余,他与好友到北京“窥清廷之虚实”。在目睹清政府贪污腐败后,孙中山写道“则是满清政治下之龌龊,更百倍于广州。”“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5个月后,兴中会成立。“所以可以说,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是从北京开始的。”黄宗汉说。

    2 二次莅京

    宣扬共和 凝聚国人

    1911年,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8月24至9月17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赴京共商国事。此次进京,孙中山曾到湖广会馆、金鱼胡同、六国饭店、灯市口教堂等处出席各界群众的欢迎会,总共26次。

    「湖广会馆」 国民党成立之地

    宣武区虎坊路3号,湖广会馆北侧的文昌楼上展厅里正进行着“北京湖广会馆建立两百年重张十周年”展,第一面展墙上挂着1912年国民党成立时的画像照片,孙中山正居其中。文昌楼对面是一座清代戏楼,轻凌的飞檐四周,有精美的清代博古彩绘。

    “曾国藩60诞辰,当时旅京的两湖同乡官绅曾在湖广会馆举行盛宴为其祝寿。”馆长霍建庆介绍,湖广会馆规模很大,里面花木繁茂,湖南湖北两广人士常在这里聚会。馆长霍建庆目前还有个总经理的头衔,经营着文化产业,会馆的湖南菜很受欢迎,戏楼也依旧经营,名角们常来登台。

    1912年8月25日,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站在戏楼上演讲。他在这儿出席国民党成立大会。戏楼前原可容纳近千人,但当日出席大会的有2000多人。据当时19岁的《民国报》记者梁漱溟记录,“男女各界皆欢欣鼓舞,争以一瞻伟人颜色为快,故到会者三千人,为从来未有。”从8月24日到9月17日,孙中山出席各界欢迎会26次,其中有5次是在湖广会馆。但在北京,孙中山有更重要的任务:为了弥合南北分裂,巩固共和制度,与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谈判。

    「临时总统府」 孙袁会谈13次

    张自忠路3号院是当时临时总统府,也是前清的陆海军旧址。后来的段琪瑞执政府也在此地,正是这门前的街道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这是一幢2层的灰白洋楼,门前两棵高大的松树,遮荫了整个楼体。当年的大厅已经改成了会议室,众多的房间也变成了各个科室。现在这儿是社科院的院子,里面有东欧中亚研究所等社科研究单位。

    在院门口看门的大爷说:“我听说过这里住过袁世凯,后来是段琪瑞的行宫。”孙袁会谈是孙中山北上的主要目的,会议一般设在临时总统府,只有孙中山、袁世凯、梁士诒三人参加。孙袁会谈至少13次之多,谈话内容除南北统一这一重大问题外,还广泛涉及经济外交及当时的政府组阁人选等诸多方面。

    在孙中山离开北京之后,袁世凯通电宣告了会谈决定的八大政纲:“一、立国取统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备海陆军人才。四、开放门户,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

    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根本。“”从会谈的结果来看,孙北上的目的基本达到了,后来袁世凯的背叛,是袁的背信弃义,这笔账不应记在孙中山身上,所以并不能苛求孙中山。“黄宗汉说,孙中山对袁也并非毫无戒心。

    在临别的宴会上,袁世凯问孙中山:革命已经成功,先生奔走数十年的目的已经达到,中华革命是否可以告终了?孙中山从容作答:满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但说革命从此告终,恐怕未必吧。

    3 三次莅京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924年12月31日至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应发动“北京政变”的冯玉祥等之邀抱病北上。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称,他此行的目的是促进召开国民会议,争取实现南北和平统一。途中,孙中山肝病暴发,到京后住进了协和医院。1925年2月18日,孙中山从医院搬到铁狮子胡同顾维均私宅(现张自忠路23号)治疗。3月12日,先生在北京逝世。

    「协和医院」 病历被“借”下落不明

    在密密麻麻的病案室内,协和医院原病案室主任马家润一下就指出了“9954”号孙中山的病案的位置,而目前协和医院的病案号已经排到了240多万号以后了。今年76岁的马老在协和医院病案科工作近50年,孙中山、邓小平等伟人的病案都经他亲手整理过。

    “孙中山从协和医院出院后到行馆住下,后来在那里去世。”马家润老人引述1987年出版的《话说老协和》说,孙于1925年1月26日到协和医院治疗,当时诊断是肝癌,经其家属同意,医院外科进行剖腹探查,发现其肝有许多小肿块,腹膜及腹部器官有多处转移,后做镭放射治疗无效后出院。

    “在1999年以前,外界传孙中山死于肝癌,但他是因患胆囊腺癌去世的。”马老说,1999年举行海峡两岸学者讨论交流会时,由中国社科院与台湾方面召集有关专家研究现存北京协和医院的13页病理报告书表明,导致孙中山死亡的主要病因是胆囊腺癌,而《话说老协和》这本书的记载证明: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去世后的第二天,遗体被送协和医院,由时任协和医学院病理系主任卡什做尸检,最后的尸检诊断为:“胆囊腺癌,浸入肝脏,阻塞肝外囊胆管,广泛转移至肺、腹……”不过,令马老感到最遗憾的是,目前协和医院仅存有孙中山先生的13页病理报告书,而病历本自1942年被日本人以“借阅”为名取走后下落不明,就连当年用英文写的借条及病理标本也找不到了。

    “解放后,协和医院病案科原老主任王贤星和一些有关人士商量过,认为日本人应该归还病历本,当时也通过廖仲恺办事处与日本方面沟通,但至今都无结果。”马老说。

    「铁狮子胡同」 故居被完好保存

    刚过地安门东大街,是以民族英雄张自忠命名的张自忠路,路北的府学社区有一片大宅子,原属铁狮子胡同,是民国外长顾维均的私宅,孙中山从协和医院搬出后,就住在这里。铁狮子胡同23号的门牌现已是张自忠路23号院。

    “我们都知道这里住过孙中山,后来他死在这儿。”住在附近的李大爷说,他1935年在这出生,但从未进过此院子。

    23号院一值班保安证实了居民们的说法,称这里曾是孙中山住过的行馆,但现已做为特殊机关办公地点不能对外开放。该保安说,孙中山以前住的房间目前已被封存,房间外用铁栏杆围了起来,听说,房间里面现存一张床,墙壁上还挂着两幅画。

    “23号院是一个保密单位,一般人进不去,但里面保存得很完整,一切家具摆设都是按照故居的样式来的。”黄宗汉介绍,他曾受邀到23号院内观看故居,他希望这儿能开放给世人。“毕竟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于历史于现实,都很有意义。”1925年3月11日凌晨,孙中山在《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上签字,对宋庆龄、孙科等人说,“生死常事,本无足惜,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成立,达到三民、五权之主张,则本人死亦瞑目矣。”30分钟后,孙中山突然高兴地说:“吾今晚将行,行时将有天使来迎我。”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的生命终止在59岁。他的遗嘱之一是,遗体要为医学解剖所用。

    协和医院的马老称,孙中山去世后,遗体被接回协和医院做尸检。数日后,孙中山灵榇移往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接受各界人士公祭,随后被送碧云寺停灵。

    「中山公园」 两岸同拜孙中山

    “孙中山是死在我祖父怀抱里的。”11月10日,年近60岁的喻尊琦和她先生第10次从台湾来到北京中山公园内的中山堂,拜谒孙中山。

    喻尊琦的祖父喻毓西当年曾经是孙中山的高级参谋,1925年3月19日上午11时,孙中山的灵榇从协和礼堂移到中央公园社稷坛拜殿,喻毓西是第一组8名移榇人之一。

    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修于明朝永乐十九年,原为社稷坛,是祭土地与谷神的,坛中心的五色土台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台北面原供皇帝休息的拜殿,因孙中山停灵于此,后更名中山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北京市政协中山堂管理服务办公室的孙书文每年都要接待很多像喻尊琦这样来拜谒孙中山的人。中山堂在2002年重新布置展览时,请当时的雕塑大师程允贤雕塑一座孙中山晚年时期的汉白玉像,程欣然应允,如今放置在中山堂内的孙中山雕像目光炯炯,手拿建国大纲。每年来拜谒孙中山的人络绎不绝。

    而就在81年前,当孙中山的灵柩停放在此十多天里,前来进行吊唁的人达到74万多人。当孙中山的灵柩移往香山碧云寺暂厝时,送殡的人有20多万,当时北京城的人口约在200万左右。

    「碧云寺」 青山有幸伴中山

    碧云寺位于香山脚下,距北京城16公里。寺内正在修缮,只有一条侧面的小路通往高处的孙中山纪念堂。

    碧云寺始建于1331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扩建,增加了金刚宝座塔、行宫和罗汉堂,成为京西名刹。1929年孙中山安葬于南京中山陵后,碧云寺普明妙绝殿更名为孙中山纪念堂,金刚宝座塔成为孙中山衣冠冢。

    数十年过去了,普明妙绝殿的面貌几乎未曾改变,稍有剥落的红色墙面上灰色石雕栩栩如生。香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1946年孙中山诞辰80周年的时候,中央政府曾在维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对纪念堂进行修缮。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的灵柩安放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1929年5月26日移出碧云寺,乘专列前往南京中山陵,一入一出两次典礼,灵堂都设在普明妙绝殿。“宋庆龄均在灵堂为孙中山守灵。”香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

    “孙先生生前就很喜爱碧云寺。”1912年4月孙中山在北平期间,就曾到过碧云寺。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治丧处一致决定,将碧云寺作为灵柩暂时安放之所。

    1925年4月2日,碧云寺各院门均搭起牌楼,挂满挽联。香山慈幼院千余男女学生、众多中法大学学生在寺内整齐列队,手执素花束,准备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中法大学的队伍中,站着年轻的陈毅。

    “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竞之业”,孙中山在遗书中这样表达他的遗憾。伟人辞世后,乱世依旧,兵荒马乱的北平,只有碧云寺这个小小的角落勉强维持了安宁。数名国民党卫兵在寺内住下,守卫孙中山的身躯。“24小时不曾断人,直到4年之后灵柩移出。”孙中山1912年来碧云寺时亲手扶植的九龙柏现已郁郁葱葱。2006年4月15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碧云寺种下一株白皮松,并题下“青山有幸伴中山,同志无由忘高志”。

责编:彭伟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