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任何“残余风险”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各种方案已经基本确定。2005年上半年,据我国气象部门预测,嫦娥一号在一年的寿命期内不可避免的需经历两次月食!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月食发生时,太阳光被挡住,嫦娥一号就失去了能量的源泉。而且如果温度太低,卫星上的仪器将有可能冻结,无法工作!最重要的是,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的阴影期需要从原来的45分钟延长到3小时,而在此期间卫星需要运用蓄电池实现整星电源的供给。
赵小津说:“这种情况就要靠卫星上的蓄电池进行供电,这样一来卫星上的蓄电池要经受很大的考验,一个是低温下放电的能力,一个是温度的维持能力,再一个是耐受低温的性能。”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挑战,专家们并没有方寸大乱。新一轮的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关专家被迅速组织起来进行论证,从攻关论证入手,全面分析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改进了相关分系统的设计,对关键环节进行了专项试验验证。
最终,科研人员决定调整整星工作模式,对卫热设计和数管软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一方面尽量让月食期间功率负载降下来;另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运用了一些新技术,在热控方面进行调整,以弥补整星热量补充不够的问题。
孙泽洲介绍说:“由于相关的数据不足,在设计时,我们遵循两点理念,一是要尽量地去认知环境,二是要尽量降低环境模型的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他要求大家“把实验做充分了,把环境认知对了,把整个工作过程验证好了”。
由于航天专家们对各种情况都做了详细的考虑、研究,他们将未能预见的遗漏称为“残余风险”。卫星副总师黄江川说:卫星平台是以“东方红三号”为“骨架”的,但也是一颗新造的卫星,有许多新的技术难题要攻克,我们该想的都想了,想到的工作也都做了,但没有想到的或者说是经过专家评审论证了再出问题的就属于是“残余风险”了。
在制定中国探月计划时,航天专家普遍达成共识: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一定要起点高,有特色,有创新,技术上要有新的突破;既要与国际前沿接轨,又要紧密结合国情;既要跨越式发展,又要循序渐进。中国的航天工作者正用多年辛勤的工作实践着这些要求。
“嫦娥”一期工程创造了中国航天器史上多个第一: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航天器;第一次在飞行中实现至少8次变轨的航天器;第一次使用紫外敏感器进行姿态确定的航天器;第一次实现远程测控通信的航天器……祝贺你们,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责编:何伟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