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别编排 | 《法律讲堂》文史版系列节目《民法典文化解读》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09月24日 17:29:22
央视网 | 2021年09月24日 17:29:2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9月30日播出 法律为什么承认行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行业也有他们必须遵循的行规。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其中一大亮点便是认同行业内部自主权。那么从立法角度来看,为什么要承认行规?承认行业规范又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哪些积极作用?

10月1日播出 彩礼该不该返还

彩礼是传统婚礼习俗中的一项重要礼节,然而这一礼节延传到今天却时常变了味道,彩礼的多少似乎成了衡量爱情、考验真心的标准,很多地方“天价彩礼”的陋习更是让人谈婚色变,成为年轻人婚前的一道坎。彩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在传统婚约的缔结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法律功能与文化内涵?我国民法典对于彩礼又持怎样的立场?

10月4日播出 悬赏合同不履行怎么办

悬赏广告又叫悬赏合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悬赏缉捕”是我们在影视剧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悬赏广告也随处可见,内容更是多种多样,有找人找物的、有寻找事件目击者的、也有征集作品的……无论什么内容,广告中都会明确表示,“事后将给予报酬”。那么这种合同具有怎样的性质?悬赏人如果事后反悔,不愿意支付事先约定的酬金该怎么办?我国民法典对于悬赏行为有着怎样的规定?

10月5日播出 什么是“良心债”

有一种债务,它既无法定义务,也没有法律强制力,当事人履行与否全凭自愿。然而它却是一种道德之债,能直指人心,拷问人们的道德与良知,这种债务便是民间常说的“良心债”。那么哪些债属于“良心债”?它是怎么产生的?我国民法典又是否承认“良心债”?

10月6日播出 为什么要“先小人后君子”

很多人在日常交往中都遵循 “先小人后君子”的原则,也就是说先把计较利益得失的话说在前头,然后再讲情谊,以免开始很大方随和,什么条件都答应,后期无法实现承诺而损人不利己。“先小人后君子”既是道德领域的处世法则,也是经济生活的应世智慧,那么这种法则与智慧是如何转换为法律制度的?我们在签合同时应该如何遵守“先小人后君子”的逻辑?民法典又是如何维护传统契约精神的?

10月7日播出 买下“凶宅”怎么办

在房屋买卖中,因发生意外死亡并经公安机关立案的房屋会被认定为“事故房屋”,民间习惯称之为“凶宅”。如果出卖人隐瞒甚至否认相关重要事实、细节,抛售所谓“凶宅”,买受人在知道了实情后,能否主张维权?又该怎么进行维权?我国法律对诸如此类的民俗信仰又持怎样的立场?

10月8日播出 能否对“鬼屋”说“不”

近年来,城市墓地价格不断飙升,有人便购置商品房,专门用于存放亲人骨灰,供奉灵位,将居住用房变成了“私家墓园”,民间习惯将这种房屋称之为“鬼屋”。当左邻右舍得知真相,愤愤不平地想要讨个说法,房主却称我的房子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人管不着。那么“鬼屋”的主人是否涉嫌侵权?邻居是否有权利对“鬼屋”说“不”?对于此类纠纷民法典又做了怎样的规定?

主讲人:刘云生,广州大学 教授

总编导:张振华

编  导:刘梦琦,董秋利,李沛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国庆特别编排 | 《法律讲堂》文史版系列节目《民法典文化解读》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