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田间地头的扶贫“拓荒牛”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在积石山县首个中药材加工车间,原来没有收入的妇女找到了工作,月入千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样的变化要从一个叫李平的人讲起。

2013年,还在矿山工作的李平主动请缨到积石山县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一干就是6年,先后担任刘集乡肖家村第一书记、寨子沟乡麻沟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近日,李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2021年2月25日,李平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产业帮扶 带领群众奔致富

初到村里,没有扶贫工作经验,李平虚心向村民请教,拜访村里的长者、能人,问计于大家,将调研记录整理成册向公司汇报,并组织专人多次实地论证,最终,探索出符合公司帮扶村实际的“1234”帮扶工作原则。

在肖家村,李平与村文书带领部分村民种植冬花,成熟后每亩产湿量900斤、干量400斤,在药材市场售出后,每亩产值达15000元以上。

“当时没听你的话,明年说啥都要种。”不少村民看到种植冬花的实际收益后对李平说。

肖家村成立中草药产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0户,公司一次性注资10万元帮助合作社发展,种植中草药150亩。

李平又带领村“两委”班子采用分户引牛方式,发展牛养殖业。由公司出资帮扶5000元、贫困户自筹5000元选购西门塔尔母牛,并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成为贫困户又一条重要的增收渠道。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经,这是麻沟村让人心酸又心疼的“风景”。那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贫困面积70.24%。由于高寒阴湿的自然条件,如何改变靠传统产业带来收入的单一模式,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李平代领贫困户在村集体合作社种植中草药地里除草

这个过程异常的艰辛,李平带领贫困户分户开展养殖业,第一年赶上市场羊价好,大家都赚上了钱。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羊价波动大,与村民的期望有一定距离,部分村民不理解,怨声载道,李平压力骤升。他安慰自己说:“出现这样的情况证明我们帮扶计划还不完善,必须要加快修订,不能让这里的老百姓再遭受损失。”

为把通过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真正落到实处,李平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五级干部联动+群众内生动力激发”的脱贫攻坚新模式;协调帮扶单位筹资34万元,动员52户贫困户筹资36万元,引进52头基础母牛,发展壮大牛养殖产业;与陇西县天士力中天药业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探索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种植中药材125亩。

在公司支持和李平及村“两委”班子、帮扶工作队不懈努力下,在村民积极配合下,肖家村、麻沟村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

扶智扶志 点燃生活新希望

“这个年龄的丫头在村里都嫁掉了。”

“老闵,不能这么早嫁,还能再读书。”

这是李平在东乡县拱北湾村闵玉花家中,和她爹为读书还是嫁人,第六次“针锋相对”。

“他就像我的父亲,我职业技能大赛得了银奖,他鼓励我;我想继续考大学,他鼓励我,他改变了我的命运。”闵玉花红着眼眶说。

李平看着闵玉花和那些跟自家孩子一般大的女孩,常常很心疼,想着一定要给孩子找到出路,让她们多读书,有机会走出大山。

在李平的“软磨硬泡”下,闵玉花的父亲同意孩子继续读书,闵玉花也靠自己努力被兰州工业职业学院免试录取。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想彻底脱贫,就得从扶志、扶智上下功夫。经过李平和村“两委”班子多次入户做工作,肖家村先后有70多名孩子被送往金昌技师学院学习各类技术,并取得技能鉴定证,因此改变了一个个家庭的命运。

肖家村四社贫困户肖永平家的儿子参加培训后,与武威一家钢结构公司签订了劳务合同,每年可收入4.5万元,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他家就盖上了新房子。

“李队长你一定来参加我儿的婚礼,没有你的帮助,没有金川的培训,就没有我肖永平家今天的幸福生活。”肖家村每有喜事,大家都会到村委会邀请李平。

麻沟村未就业的青壮年不在少数,李平得知后紧锣密鼓地联系公司培训中心和县劳务办举办装载机和挖掘机培训。但起初报名参加的没几个人,于是李平多次组织召开村民知情大会,带上村干部到那些有劳动力的家庭进行动员,反复和村民们讲,“掌握机械技术,挣钱的渠道广、挣的钱也多”,同时推荐他们到周边的工地去务工。这其中乔尕云最让李平感到欣慰。

李平到金川集团公司技校了解积石山县学生学习情况

乔尕云抓住这次技能培训机会,短时间内学习掌握了装挖机操作技术,又用贷来的10万块钱买来一辆小型装载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五个月后,赚到了“第一桶金”,他想着把根扎稳就不怕赚不到钱,于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又添置了一辆挖掘机,乔尕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我还记得李队长好几次去找培训老师说,‘给乔尕云这样肯学肯吃苦的孩子多点机会’,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关照,我才能脱颖而出,才能用我的能力反哺村子。”

乔尕云娶了媳妇,盖了新房,得到了村民的赞誉,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李平的建议协调下,公司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6期,共计培训1776人,劳务收入较培训前普遍提高2500~5000元/月不等,培训对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

情系百姓 修路建学暖人心

一犁新雨破春耕,李平带领驻村帮扶队员入户调研春耕工作,走在通往肖家村十二社的小路上,到处泥泞,一步三滑、步履维艰。“这条路用了几十年,一到雨雪季,娃娃上学难,往外运农产品也难,李队长你说我们咋办?”社长马永福焦急地对李平说。

在麻沟村李平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社、二社、三社大多数耕地在八墩山上,交通不便,导致大量耕地被荒弃。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没有过时,脱贫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村因交通掉队。在李平的申请下,公司投资上百万元硬化道路,建成通往肖家村十二社和八墩山的两条“致富路”。

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开荒难……一道又一道难题摆在李平眼前,他没有退缩,抱着一个信念:要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看到两个村社吃水难,李平带领村干部到山顶寻找水源,结合当地地貌特征制订引水方案,用双脚丈量大地,反复论证,光报告就打了一尺高,最终在公司的大力扶持下一条集中聚水、分流入户的饮水工程实现了,老百姓不用出门就喝上了干净水,村民看着李平那双磨得开胶的鞋,纷纷说“李平这帮人是来帮咱们真扶贫的啊”。

李平和工作队员入户的路上

六月的一场狂风暴雨刮倒了七旬老人樊六成家的房子,李平得知后冒雨安置好老人,又调动多方资源,抢修出5间砖瓦房。搬进安全温暖的房里,樊六成和老伴紧紧握着李平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住地说“谢谢你啊,李队长”。

和李平搭档的驻村干部曹三成说:“李平的嘴里常常叨念着不能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李平一刻也闲不住,不是去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就是挨家挨户上门给家长做继续攻读的思想工作。通过不懈努力,他争取到300万元资金,修建了一所可容纳100名孩子的幼儿园,在全县率先实行远程教育。

李平将一件件实事办进百姓的心里,将真情留在这一方黄土高原之上。六年里,总能看见李平拿着笔和本,奔波在田间地头,记录困扰百姓、亟须解决的扶贫难题。他把困难群众当亲人,为贫困户东奔西走,足迹遍布帮扶村的角角落落,对困难家庭情况了然于胸,被当地群众亲切地誉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至今,李平还惦记着麻沟村的八墩山。调离帮扶一线后他又回去了一次,看到多年未种的坡地,提出将山上一百多亩地按梯田重新平整,冬天把牛粪埋到土地里,来年种植紫花苜蓿,这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现在,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记者 朱春燕 通讯员 孙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