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林文华想起之前旅行时的冒险经历,他觉得在疫情中拍摄《武汉日记》也像是一场冒险,只不过地点变成了武汉。他喜欢去非洲落后地区的小众国家旅行,曾独自骑摩托环游马达加斯加,深夜在荒野中赶路时发生车祸,连人带车飞出去摔得皮肉模糊;也曾为了拍摄到好的画面冒险深入连尼日利亚警察和本地人都不愿踏足的水上贫民窟,结果被一伙人围困打劫,被迫交出身上所有的现金。
他把旅行看作一场冒险游戏,每天在路上都会有新的奇遇,而疫情也是如此。在这场更加未知的冒险旅程中,他担任了志愿者和记录者这两重身份,和志愿者队友们一起完成一个又一个危险任务。悄无声息的长江大桥、被阴霾遮蔽的城市天际线、空无一人的武汉站内传出巨大的机械轰鸣声,这些科幻电影般的超现实画面则是这场冒险中的游戏场景。
掉粉
林文华的微博粉丝掉到了473万,并且数字还在持续下落。
2020年2月19日凌晨1点,他正在家里剪第十二期《武汉日记》的片子,无意间打开微博,发现粉丝突破了500万。在一个月之前,这还是他不敢想象的数字,那时他的粉丝只有3700个,而这是他用了近十年微博才“攒够”的。
据微博官方数据,2020年,林文华的微博阅读量突破6.7亿次,创作的视频获得了1.5亿次播放量,在社交平台上,他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蜘蛛猴面包。作为《武汉日记》的记录者,在疫情中出圈的林文华被评为“2020年度微博百大视频号”,和他一起获奖的还有李子柒、李佳琦、薇娅这些极具话题度的人物。
(蜘蛛猴面包和《武汉日记》 受访者供图 下同)
对于掉粉这件事,林文华并不意外,出于主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如今400多万粉丝量已经比他预想中要好多了。
和其他一同被评为“年度视频号”的博主不同的是,在一夜爆红之后,林文华并没有像专业机构那样,迅速针对百万粉丝制作出一套精细化的运营方案,以期实现粉丝的留存、转化和变现。相反,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根据心情不定时地更新,有时一天连发几条微博,有时却连着几天一条微博也不发,他不愿意让记录沦为被数量指标支配的任务。
武汉解封后不久,《武汉日记》系列视频便停更了,林文华说拍片子的初衷就是想记录封城期间这座城市的日与夜,如今疫情结束了,片子自然就停了。随着疫情渐趋稳定,期盼已久的春天如约而至,如同季节更替候鸟迁徙、牧民转场一般,媒体议程和公众注意力也从武汉和武汉人的身上离开了。林文华“疫情记录者”的身份,连同人们记忆中除夕夜笼罩在阴雨下的武汉,在悄然之间成为过去,一齐转变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注脚。
(封城期间与解封后的长江大桥)
视频停更后,林文华微博的评论、转发数量从上万跌到上千,又从上千落到上百,最终恢复到了疫情发生以前的两位数甚至个位数。但和之前相比,一些不可忽视的变化的确在真实发生着。
2021年1月10日,林文华打开微博后很快便注意到了一条新的私信,一位石家庄的网友向他求助:“现在石家庄所有小区都处于封闭状态,网上买菜也送不到,您能帮忙问问哪儿的蔬菜能送到石家庄吗?”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这类私信了,上次收到网友的求助还是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日子,那时候他白天出去拍片子,晚上熬夜通宵剪片,很多私信根本没时间看。
林文华并不在石家庄,也不清楚石家庄的疫情到底是什么情况,但他还是专门为这位网友发了一条微博,“我猜他可能觉得我在微博上的能力会比他大一些”。
同一天稍早些时候,同样是在疫情中出圈的武汉外卖员老计也发了一条与石家庄疫情有关的微博,他以“过来人”的身份,结合武汉封城前后的基本状况,罗列了几条经验“供石家庄和河北的朋友们参考”,劝大家放平心态,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林文华和老计一样,都因为疫情“火”了,过去一年他们多次见诸媒体报端,一遍遍地谈起那些被描述为“英雄”的故事,以及从“英雄”回归平凡之后的种种感悟。
林文华很少刻意去回想2020年初的那段经历,但这一年排着队找上门来的各家媒体,说来说去总是疫情的事,大多时候他都答应得很爽快,他并不抗拒回忆那段灰暗的日子。不过当被问及是否偶尔会翻看疫情期间拍的片子时,他却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绝对不会”。
不可否认的是,《武汉日记》成为了建构武汉疫情集体记忆的一片砖瓦。和那位通过武汉疫情关注他的石家庄网友一样,在大多数人心中,“蜘蛛猴面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武汉”“疫情”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拍摄中的林文华)
记录“疫中人”
林文华是一名视频创作者,用影像记录生活的习惯已有四五年,从他的视频里不难发现他的喜好:玩乐队、看电影、研究美食、去未知的国度旅行。他平时很少关注新闻,拍摄的视频大多也都围绕着自己的小世界。
去年1月中旬,林文华正在忙着办理签证,他计划2月去澳大利亚参加姐姐的婚礼,并没留意媒体报道的“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一事。1月20号,钟南山公开确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他发现朋友圈里晒娃、晒美食、晒美景的不见了,全都在讨论疫情。
接下来的几天,事态一天比一天严重,信息成了最重要的东西。虽然人在武汉,但和外地人一样,林文华也只能靠网上的信息来了解家乡此刻正在经历什么,他点开微博热搜上和武汉有关的词条,看到有网友说“这么下去武汉估计得封城”。
封城的消息来得很快。1月23号凌晨2点,武汉官方发布通告,当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林文华并没有很惊讶,心想最多也就封两个星期,不会影响之后澳大利亚的行程。
封城那天,林文华出门采购生活物资,家里已经没什么吃的了,他打算多囤点食物,顺便去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情况。那几天网上有关疫情的谣言,让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武汉本地人都感到这座城市仿佛陷入了绝境一般。
阴郁的天空、紧闭的店铺、空荡的街道、街头拉着行李箱无法回家的人……林文华像往常一样用相机记录下所见所闻。一开始他并没有打算拍《武汉日记》,只是想记录下封城这个历史性时刻,“武汉发生这么重要的一个事,我作为见证历史的人,肯定想要通过自己的视角,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武汉封城)
回到家后,他把粗剪完的视频发到微博上,加上#武汉封城#、#武汉日记#、#封城日记#的话题标签,很快大量的网友涌进评论区,视频发出几个小时,转评赞的数量便已过万。朋友看了他的视频后,让他这段时间多出去拍点东西,“但我当时压根没想要继续拍,我不知道这时候能拍什么”。
城封了,城里的人开始自救。1月24日除夕早上,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林文华,公共交通停运后,许多志愿者自发组织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兴奋了起来,作为一个武汉人他想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另外就拍摄来说,我有素材和故事了,这样我就能继续去拍视频了”。
林文华进入志愿者群的时候,群里的志愿者司机和医护人员加起来已经超过400人,一进群就看到不断有医护人员发出需求,包括上车地、目的地、出发时间、姓名、电话等,然后陆续有志愿者来对接。后来群里有志愿者做了一个简易的小程序,医护人员在小程序里选择完出发的时间地点后会自动生成“订单”,志愿者再“接单”,“有点像滴滴打车,比之前更科学方便了”。
(林文华加入志愿者司机群)
林文华接到的第一个“订单”是送一位人民医院五官科的医生到单位值班,出门的时候还下着小雨,他一只手举着相机,另一只手时不时地抬起因戴着口罩而满是雾气的眼镜片。天黑后他又送另外两位医护回家,在车上其中一位医护告诉他,有同事发朋友圈说需要护目镜,结果邻居把泳镜挂到了家门把上。医生告诉他医院物资紧缺,在科室只能用医用口罩,但后来这位医生下车时在后座留给他了一个N95口罩。
因为采访到了一线的医护人员,第二条视频的转发量是第一条的十几倍,这条视频下有网友留言:“这种时刻视频真是比文字有力百倍,一看眼泪刷地就掉下来了。”林文华的微博粉丝开始急速增加,“不停地在涨,我当时觉得不会到一百万吧,结果一下就过了一百万”。
他的私信也被挤爆了,有人感谢他的Vlog给予的力量,有人向他求助,有媒体想跟他合作,有出版社找他写书,还有纪录片团队请他参与拍摄。当个体经历与时代大事紧紧咬合,这个不爱看新闻的人,就这样走进了新闻的中心。
(林文华去接医护下班)
林文华已经拍视频很多年了,但过去关注他的只有身边的朋友,他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影像除了记录之外,还有治愈他人的力量。有人把他的视频转给他妈妈看,他妈妈回复对方说“这是我儿子拍的”,很多之前没有消息的老朋友也因为他的视频又恢复了联系。
“我突然就想更系统地去记录这个事情,把视频做成一个系列,所以那天之后我把设备也换了,换成了大的摄影机。”他曾犹豫要不要盯着一个地方或一个人拍,积累素材做成长片,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拍的是能够立刻给所有人看到的武汉,是即时的、全面的、真实的。
拍摄《武汉日记》系列片的念头成型后,他开始一边向身边的志愿者朋友寻求有价值的故事,一边在朋友圈和微博向武汉本地人征集人物线索。凭借着从事视频创作多年的工作经验,林文华一个人包揽了从选题、构思、拍摄到剪辑的全过程,他想从多角度记录武汉和武汉人的力量。
透过他的镜头,人们得以看到武汉封城期间那些普通且勇敢的人们: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人、送牛奶的货车司机、社区基层服务人员、到医院给医生剪头发的理发师、地下通道封闭后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此外,还有大量默默无闻的城市志愿者们,其中有捐赠物资的企业、救助宠物的店员、给医护提供爱心餐的餐馆、义务接送医护上下班的私家车主,还有免费为医护和滞留武汉人员提供住宿的“武汉酒店支援联盟”。
(到医院为医生剪头发的理发师沈杰)
无论是感动还是痛苦,坚强亦或恐惧,林文华想尽可能去记录这些“疫中人”的经历,拍摄对象也都很支持他,“我觉得大家都认同这个事情是值得被记录的,所有的记录都是为了不能遗忘”。
“冒险游戏”
封城的第一周,林文华每天都忙得闲不下来,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拍视频,深夜回到家后接着熬夜剪片,有一次晚上只睡了1小时不到。从凌晨1点到3点,又从3点到5点,视频发布时间一天比一天晚,社会关注一天比一天多。林文华觉得大家待在家里出不去,都在等着看最新的视频,所以想尽快把当天的内容赶快剪好发出来,“没有人去逼我做这个事情,但是我就有一种责任感想要这么做”。
那几天他很少进食,有一次凌晨4点才回到家,终于感觉到肚子有点饿了,走到厨房发现家里的锅已经两天没洗了,换作以前他是从来不会留到第二天的。林文华想起周围有朋友陷入了“应激亢奋状态”,突然发觉自己也是如此,他明显感知到精神和身体愈发分离,明明累了一天身体十分疲惫,但躺在床上却睡不着,大脑转得停不下来。
(网友寄来的口罩和贺卡)
2月初,武汉所有小区封闭管理,他无法出门拍摄,刚好借此机会在家休整。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和一种“能量越大,责任越大”的使命感拉扯着他,“这个时候我有点分裂你知道吧?我会时刻跟自己说别想那么多,反正我拍视频也不是商业性质的,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不想搞就不搞了,这又不是工作要求,我不用强行逼自己一定要去做。但另一方面我又会忍不住花心思想如何去拍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内容,如何才能不做重复的东西”。
在家隔离期间,林文华加入了一个送药的志愿者团队,大部分药物都是克力芝,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的第四版和第五版诊疗方案中提到的一种抗病毒药物。“当时急着出去送药,药已经在我手上好几天了”,他联系了一个纪录片团队,帮自己办了一张出入小区的工作通行证。
拿到通行证的那天,他一共送了8个人的药,路过了华南海鲜市场,从郊区跑到市中心又跑到郊区,来回70多公里。和之前其他的志愿活动不同,送药的风险更大,来取药的大多是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家属。
深夜送完药回家的路上,林文华突然想起今天是李文亮医生去世的日子,专家预测的第一个拐点并没有出现。他收到一条短信,是最后收到药的那位大哥发来的,“兄弟,把我电话记着,以后在武汉遇到困难跟我说一声”。他看着短信发呆,一时间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林文华说大哥以后要“罩”自己)
送药途中林文华收到一条求助信息,对方的妈妈要从武汉中心医院回家,但是没有交通工具。这位老人是轻症患者,他心里有点忐忑,最终还是决定送老人回家,后来他加上求助者的微信,发现对方竟然是之前断了联系的老朋友。
老人下车后,他拿出消毒喷雾把车里认真地喷了一遍,朋友发来微信感谢他,说老人刚刚在后座不敢呼气也不敢说话。朋友觉得“这种事儿不是有热血的人不会做”,而他只是不忍心在这么寒冷的夜晚让一个老人独自走回家。
(夜色下的武汉中心医院)
跟拍采访的时候,林文华最爱问对方两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你不害怕吗?”,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他也是“疫中人”之一。
一个人开车的时候林文华会流泪,但大部分时间他不会去想这些东西,因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白天他要做志愿者、拍片子,晚上回到家又要剪片子,送药的时候就连开车也闲不下来,他得不停地看导航规划路线,还要随时应对诸如封路、禁行等突发状况。
(林文华在送药)
但是偶尔也有那么几次,他在开车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放空自己。某天下午,他开车经过武汉城郊一条破旧的小路,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从整个事件中抽离出来,“我在想这什么时候是个头,我是不是在一场梦境里面,那天特别伤感”。
林文华想起之前旅行时的冒险经历,他觉得在疫情中拍摄《武汉日记》也像是一场冒险,只不过地点变成了武汉。他喜欢去非洲落后地区的小众国家旅行,曾独自骑摩托环游马达加斯加,深夜在荒野中赶路时发生车祸,连人带车飞出去摔得皮肉模糊;也曾为了拍摄到好的画面冒险深入连尼日利亚警察和本地人都不愿踏足的水上贫民窟,结果被一伙人围困打劫,被迫交出身上所有的现金。
他把旅行看作一场冒险游戏,每天在路上都会有新的奇遇,而疫情也是如此。在这场更加未知的冒险旅程中,他担任了志愿者和记录者这两重身份,和志愿者队友们一起完成一个又一个危险任务。悄无声息的长江大桥、被阴霾遮蔽的城市天际线、空无一人的武汉站内传出巨大的机械轰鸣声,这些科幻电影般的超现实画面则是这场冒险中的游戏场景。
(空荡的城市)
“我不是茫然地去冒险,我会保持一个界限,不把自己暴露在可能会感染的地方”,过去在世界各地旅行的冒险经历,锻炼了林文华应付危险的能力。无论是旅行还是疫情,他都相信哪怕今天有再多问题,到了明天都可以解决。
转折
林文华拍封城视频的初衷是想传递能量、消除恐慌,因此他始终有意识地克制片子内容所传达的情绪,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武汉日记》的社会价值所在。
去年2月13日上线的那期视频是他所有片子中关注量最大的,也是他在发布前犹豫了最久的。那期视频里,她去给一个女孩送药,没想到药送去时她的爸爸已经离开了,女孩在路边哭喊得撕心裂肺:“怎么办啊,没有爸爸怎么办啊!”这期视频素材拍完后,林文华没有立刻去剪,他觉得悲伤的消息对那个时候的武汉是雪上加霜,所以直到之后疫情逐渐向好时才把视频剪出来。
在那次送药之前,他已经跟拍了这个女孩两次,记录了她去社区开证明以及到医院帮爸爸找床位的过程。但是考虑到此前有营销号对女孩痛哭的画面进行恶意裁剪,为了避免对女孩造成伤害,他斟酌再三没有把其他内容发出来。
武汉疫情暴发后,他曾接受日本TBS电视台的连线采访,并和国内多家一流媒体合作报道。有网友表示,不管是内容呈现还是价值理念,他的专业程度并不亚于这些权威机构,“这种真实的影像记录比媒体报道更震撼”。
(雷神山医院文化墙)
林文华用“转折”一词形容自己的2020年,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封城以后,他重新认识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过去他拍的内容普遍指向自我,视频主题的半径也围绕着身边的小群体展开,但疫情之后他更想拍一些跟社会有关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主题。
疫情结束后的大半年,林文华把心思都扑在了纪录片《小镇追梦人》上,这是他第一次拍纪录片,这部片子由他自己出钱拍摄,没有任何商业背景。拍纪录片是他难得与社会和他人直接发生连结的时刻,他很享受这样的创作过程。
与此同时,林文华对武汉的感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大学时玩乐队、开咖啡店,到毕业后做IT、去西藏工作生活,再到后来转行拍视频,他开始天南海北到处跑着拍片子,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过久。因此过去他一直觉得自己和武汉的连结并不深,仅仅是出生在这里,换个其他的地方也都一样,然而疫情中的经历却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以及它对自己的影响。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林文华去了武汉站、长江大桥、昙华林和汉口江滩老租界一带,这是武汉一日游的经典线路。武汉站前的乘客排起长队,长江大桥恢复了往日的车水马龙,街头巷子里站满了等着吃解封后第一碗热干面的食客。那天阳光很好,他靠在桥边的栏杆上,回想起70多天前那些“超现实场景”,竟觉得恍如隔世。
(林文华和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
在2020年初设定的年度愿望清单上,林文华最期待的是去澳大利亚参加姐姐的婚礼,此外他还计划再拍一部像《迷失马达加斯加》一样的旅行纪录片,他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去乍得几个中非国家玩一趟。可惜因为封城,他只能在武汉和家人视频连线,透过屏幕目送姐姐步入下个人生阶段,而全球疫情的蔓延也让中非变得遥不可及。
尽管有诸多遗憾,但2020年依然是收获颇丰的一年。林文华的微博被评为“年度视频号”,在武汉物资紧缺时他曾收到陌生网友寄来的口罩,他的视频被老师当作课件播放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他的故事出现在六年级期末试卷和作文材料上,有小学生粉丝写信称呼他是最美“疫中人”。更实际的收获是,疫情出圈后他接到了一些商业推广,这让他有足够的资金和底气去支撑自己第一部纪录片的拍摄。
(林文华的故事出现在试卷上)
几周前,林文华刚拍完骑手老计,“马上又要春节了,我想记录下老计这一年的生活”,去年2月初他曾跟拍老计,两人一起在武汉的街巷骑行奔走,共同记录了那些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的影像。
今年春节老计选择留在武汉就地过年,除夕这天他在微博直播自己送外卖,当天下单的每位顾客都会收到一份老计送出的礼物。前一天中午,老计正忙着筹备除夕礼物时,林文华刚从家里开车出发,他要开8个小时左右到恩施咸丰去拍纪录片,经过光谷商场时,他扭头望向窗外发现武汉的年味儿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