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家长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交友

来源:广州日报 | 2020年12月01日 12:01
广州日报 | 2020年12月01日 12:01
原标题:孩子朋友圈 家长管不了?
正在加载

小朋友在一起学习。

小朋友一起吃饭。

小朋友在玩耍。

  小编碎碎念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家长一方面觉得开心,自己终于熬过来了、孩子不那么黏着自己了,他们可以和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了;另一方面又觉得担心,没有自己的看护,孩子会不会交友不慎,会不会被其他小朋友带坏?一段友谊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确实难以预料。作为家长,到底该不该干涉孩子的朋友圈呢?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交友呢?小编有话说。

  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张宇、曹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新颖、陶开河、温俊华、林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苏韵桦

  有自己的“朋友圈”

  正是成长的标签

  虽然一直很赞同一句话——“一个人只有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才是真正成长了的标志”,但当我在某个下午“葛优躺”着玩手机,忽然看到自家小娃在她同学朋友圈里出现并且载歌载舞唱着我从未听过的歌儿的时候,还是惊得“嚯”一下坐了起来。定睛一看,十来岁的小孩儿竟然注册了抖音号。按图索骥点进去,里面已经发布了不少她自拍的作品,下面点赞互动的人还不少。而这些,我这个当妈的竟然一点也不知道。

  那一刻心里真的有点慌。孩子的成长似乎是一瞬间的事。以前那个一刻看不到妈妈就到处找、什么事儿都追着妈妈说个不停的小孩,忽然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而妈妈,显然不一定是这个“朋友圈”的“常任理事国成员”。

  还好我自认是个比较开明的家长,很快就完成了心理建设。万物互联的时代,孩子网络社交的年龄提前在所难免。十来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社交需求,和同龄人交流互动带来的获得感、满足感,显然不是向爸爸妈妈倾诉所能代替的。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形形色色的朋友或者驻留身边,或许擦肩而过,新奇未知的世界等待着她去发现,去探索。作为家长能做的,也许更多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把界限讲清楚,给她足够充分的倾诉空间,其他该她经历的事、该她摔的跤,就只能让她自己去感悟、去体验了。

  因此,我不会责怪孩子没把开通抖音号的事告诉妈妈,但会提醒她自拍视频必须适度,对陌生人的评论更要小心谨慎回复;我不会限制她加入班级“女生群”等小女孩儿们的“私密小组”说些悄悄话,但会郑重告诉她一定不能随便添加陌生人的微信;我不会限制她交朋友的自由,但会在晚上临睡前的“卧谈会”上和她谈谈每天在学校发生的事儿,帮她纾解小小的烦恼,分享小小的快乐,给她讲一讲妈妈的看法和观感。毕竟,每个人都是在探索中慢慢长大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朋友圈”。(汤新颖)

  放弃掌控欲 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自从那一次,我发现棉哥把手机和iPad的密码改了,而且拒绝告诉我密码的时候,我就开始忐忑不安了,青春期的棉哥有了秘密。

  我进而发现,他的朋友圈不再只有学校同学、邻居小伙伴、课外班的同学等,还出现了“网友”;在网友里不仅有同龄人,还有小学生、大学生;不仅有九校联考稳拿第一的学霸,还有据说打通宵游戏、经常翘课的学渣……尽管现实的世界如此复杂,我仍一直误以为他所处的依然是象牙塔中。而其实他面对的形形色色的“小圈子”“小社会”,有很多超过我理解的、我远未能掌控的东西——是的,家长们总是担忧地、好心地,想要在孩子们成长到足以刀枪不入的时候,才放弃自己掌控的义务和权利。

  那么,我是不是必须去对抗这种以保护为理由或初心的“掌控欲”?

  回家乡收拾老屋的时候,翻到一张至少有二三十年前历史的字条,字迹如此熟悉,显然是妈妈写下的。也许是她当时抄下的某一本杂志里的小文章,内容谈及如何教育子女:“把孩子们当小草,让他们粗生粗长,让他们经历风雨见世面,也许孩子们反会成长得更好些”。然而,妈妈呵护了一朵柔软小花的成长,即使等到小花后知后觉地遇到风雨而不得不长成一棵树后,依然恨不得时时把她拢在翅膀下。然而,现实让我(以及许多妈妈)学会变身术:在妈妈面前是小花,在孩子面前是参天大树。

  但棉哥说:“我比你高很多”“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妈妈你要相信我”。如果我喜欢作为一棵树的自己,我就必须允许棉哥成为一棵树——不,是给他允许自己成为一棵树的自由。

  打破一种原来的默契,有机会建立一种新的默契。当棉哥示意我离开他的房间,他要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当他的朋友来家里,他们需要关门一起痛快玩游戏的时候;当在外遇到朋友,他希望我站在原地,让他们走开商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爽快同意,扭头就走。不打扰是因为相信,不打扰是我的温柔。(林琳)

  做个倾听者

  对孩子朋友圈顺其自然

  明年1月,孩子将满12岁。对孩子的朋友圈,我没有过多筛选,而是顺其自然,并从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深度参与逐渐过渡到如今的适度参与。回忆孩子的交友史,也就重温了孩子的成长史,在此过程中,不干预,收获的更多是惊喜。

  孩子是小班下学期插班进幼儿园的,当初隐隐担心她难以融入集体。后来在家长会上,老师反馈,“她与一名男孩子很玩得来,大概是都会说粤语的缘故。”我清楚地记得两个小朋友在第一次幼儿园集体出游中的亲密互动:手牵手的背影,喂鸬鹚的笑脸……

  幼儿园大班,孩子举办生日会,我鼓励她邀请小伙伴,试探地提议请那个小男孩,她说“不”,然后吐出了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戴萍”。相处中,我发现两个孩子性格相近,几乎从不吵架。游乐场、公园、山野……她们一起游玩、相伴成长;长大了相约逛街、卧室夜话……连爸爸都羡慕地说,“有个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真好!”到三四年级,女儿不时更新的好友排名中,出现了班上学霸的名字。我担心她被学霸嫌弃,没想到后者对她的评价却是“知识渊博”。

  发现了吗?孩子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选择自己的朋友,交友标准也会不断更新,父母需要做的是倾听和分享,偶尔给些建议。比如,当她从幼儿园回家,闷闷不乐地诉说班上有些女同学以头发长短划圈子,不和她玩的时候,我告诉她“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朋友的权利,你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和她探讨江歌被闺蜜前男友杀害的悲剧,告诉她“一味索取,不关心朋友安危和感受的人不是真朋友”;借用北大自杀女生的悲剧科普PUA陷阱,告诉她“一味贬低你、以达到利用和控制目的人”,只需对他们说一个字:“滚”。

  只要一直倾听,保持“在线”,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朋友吧。(温俊华)

  孩子的朋友圈 大人不用管

  浩浩同学已经十岁了,可惜的是,因为他比较调皮捣蛋,他的朋友似乎真的不多。而且,在少数的几个朋友里,他似乎也难以维系深入长期的友好关系。一般而言,我只是泛泛地跟他说,和朋友相处要互相包容、不要挑起矛盾之类的话。至于交什么朋友,怎么交朋友之类的,我一般不会跟他详细说太多。这是因为,我向来认为孩子的朋友圈,大人不用管太多。

  其实,家长教孩子的东西,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自己的童年体悟。而我对于童年朋友的回忆,就成为教育他的重要依据。想当年,这个中年老男人还是一个小小少年的时候,着实交了不少损友。甚至有一位小朋友带着我去别人地里偷别人的番茄,或者拔别人家的萝卜。其实,不经历错的怎么会知道对的呢,后来父亲着实严厉地教育了我,但也只是说这种行为本身有问题,也没有说绝对不要跟这位小朋友来往。只是时间长了,这位小朋友在我的书包里塞了一条死蛇,我在回家路上在书包里找饼吃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蛇,吓得魂都掉了,此后就对这种损友恶感爆棚,再也不跟他亲近了。可见,放任孩子的朋友圈,让孩子自己去判别是非黑白、好人坏人,或许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说实话,农村孩子哪有人管得那么精细,但农村孩子的人际关系反倒是比较健康的。

  而且,孩子之间的对话,其实是逐渐学习隐秘知识的一个重要空间。比如,怎么跟老师处理好关系、对成人的判断、对世界的思考等等,不要以为孩子没有这种私密需求,恰恰相反,我认为孩子需要与朋友没有任何拘束地交流这种感悟。而这种交流,也是孩子成长并逐渐学会思考、走向成人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朋友的一句话造成的触动,可能比家长说教一千句还要来得大。

  理想的孩子,肯定是乖宝宝。但假如你家有个乖宝宝,他又交了好几个乖朋友,每天在一起学习、交流知识,那将是多么无聊的一幕。我倒觉得,两个孩子一起疯,一起想坏点子,才是孩子正常的朋友圈状态。所以,孩子的朋友圈里也隐藏着无数种可能。起码对我而言,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观察、讲清原则、调解纠纷,但除此之外就不要介入孩子的朋友圈了。(陶开河)

编辑:董淑云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家长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交友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