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脱贫智慧】“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

来源:云南网 | 2020年11月25日 15:28
云南网 | 2020年11月25日 15:28
原标题:【中国的脱贫智慧】“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
正在加载

  清晨,西畴县一中6个年级4400名学生在崭新的塑胶足球场上举行升旗仪式,足球场四周是整洁的校舍。校长郑杰告诉记者,以前的一中,校园狭窄,4000多名学生只能挤在42亩的校园里,只见人头不见土。由于办学条件差,70%的好生源都往州一中、市一中去了。“现在相反,70%的好生源能留下。”

  从2014 年全县失辍学学生350 人,到2020年县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已实现动态清零;

  从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率32.83%,到2020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从2014年全县仍有8.6万人住在危房中,到2020年没有一户农户住危房,没有一户农户没有住房……

  数据背后,是西畴县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问题,集中抓好贫困群众教育扶贫、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工作,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所做出的努力。

  教育有保障,入学不再难

  教育是斩断穷根的根本,但过去,教育负担是压在西畴贫困群众身上的大山。上学难、上学贵,上学学不到知识,造成很多家庭弃教。直到2014 年,西畴县失辍学学生达 350 人。“县里成绩好的学生,基本都谋求外出上学。”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西畴县按照“要脱贫教育先行”的思路,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扶智”与“扶志”两手抓。

  “扶智”,控辍保学,保证义务教育不失学。

  努力办好优质教育 刘珈彤 摄

  为了从根子上补上教育基础设施短板,财政困窘的西畴县亮出大手笔。首先是建设校园。西畴县委书记蒋俊介绍,“我们下定决心,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用来办教育,全力拔除“穷根”。2014年以来,在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西畴把县城最好的840亩土地规划用于建学校,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投入 13.44 亿元,新建和改建校舍15万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从9.85平方米提高到14.85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现在全县各乡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条件用来办学校。

  仅2017年,投入6.18亿元,实现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和职业高级中学的整体搬迁办学,新建县城关中学和县思源实验小学,将兴街中学整体划转到县第二中学办学,利用县职业高级中学原校舍改建县第三小学,用兴街中学原校舍改建兴街镇第二小学,新增学位9300余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位7300余个),硬件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未来10年教育发展需要。

  其次是强壮师资队伍。2014年以来,通过特岗、事业单位招聘、紧缺人才招聘等,为全县补充教师1053名,逐步为乡村学校配齐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

  5年来,西畴县至今县城建设仍然有些落后,但投入教育扶贫资金累计67.35亿元。

  西畴县第三中学校舍 刘珈彤 摄

  为了让失学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2020年6月,县里筹建了西畴县第三中学(以下简称“三中”),承担起全县教育的“兜底”工作,将全县失学、辍学、厌学、退学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实施封闭式、军事化的教学与管理。

  老师在学校里穿的是迷彩服。军训、跑步、背《弟子规》和《增广贤文》,学习西畴精神,是记者在三中看到的“另类”教学。

  15岁的小兵和16岁的小珏,因家庭等原因,从乡上的中学辍学一段时间后,到三中就读。老师的陪伴,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学校开展的课程与讲座也让他们获取了更多知识。如今的他们身体、意志都比以前强健,人生目标也变得清晰。“老一辈这么努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努力?”小兵坚定地跟记者说,眼里含着泪水。

  目前,西畴县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已实现动态清零。

  “扶智”的同时,西畴县强化“扶志”。让贫困户的素质先脱贫,转变贫困人群“等靠要”的思想。

  西畴县建设“农民黄埔军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全县农村党员、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户和非档卡户群众,全面实施培训,让农民在接受科学理论传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自 2019 年以来,“农民黄埔军校”、各级所(站、点)开展各类农民培训161期25713人,其中“农民黄埔军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教育培训22期2200余人(次)。

  目前,县里与文山州财贸学校初步达成联合办学意向,通过组织开展农民中青班学历提升培训,用三年时间帮助18至40周岁有需要的农民完成中专学历。

  健康有保障,看病不再难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难点。2017年,西畴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率达32.83%,许多家庭不敢生病、生不起病,“小病拖、大病扛”。

  2020年,全县因病致贫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

  西畴县中医院内干净整洁,设有11个临床医技科室并拥有CT及DR、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等88种设备,这里还开展中药、刮痧、推拿、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

  家住江六村委会上马朵村的温仕云是档卡户,已患病20年,近年来她实实际际地享受到了先诊疗后付费与“一站式”服务带来的好处,医保给贫困户报销95%的比例,让她每次在县中医院看完病后,只需支付几十元至百元。

  对于生了大病的贫困户,西畴县明确县第一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并帮助联系省、州专家,针对病人确定诊疗方案,实施专项救治。

  西畴县中医院设施完善的病房 刘珈彤 摄

  对于慢性病患者,实施签约服务管理,将所有建档立卡户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做到每人建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每个家庭有1名签约的家庭医生,提供一对一入户服务。

  背着医药箱,骑着摩托车,这是家庭医生黄艳飞进村随访的日常。兴街镇东升卫生室共5人,下辖23个村,黄艳飞“管”了6个村。村里的慢性病、孕产妇管理、儿童预防针,高血压、糖尿病检查,都归她“管”。

  目前,西畴县每个村都有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都配有1名有资质的乡村医生,一些小病、急性病在村里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全县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97个,累计签约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48276人,其实做到应签尽签、应服尽服。

  对于重病,实施兜底保障。提供先诊疗后付费与“一站式”等服务。2017年底开始,西畴县13个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域内住院无需缴纳住院押金,出院时只需缴纳自付部分费用,县级医院设置“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贫困患者不再为住院交押金和费用报销而犯难。

  2017年至2020年10月,西畴县人民医院共收治档卡户3.4万人,住院金额合计1642万元,其中医保报销1565万元,报销比例达 95%。

  住房有保障,安家不再难

  陆顺梅家住西洒镇汤谷村,村里至今还保存着壮族民居建筑群,按照县里统一规划,曾经破旧的房屋进行了保持原貌的宜居提升改造。2018年女子太阳节期间,一批有名的作家和画家在她家入住了半月之久。

  2014年,西畴县仍有8.6万人住在危房中,其中C级危房1849户、D级危房19940户。为此,西畴县把改善农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脱贫攻坚主攻任务。

  兴街镇新兴社区(接片) 陈明凯 摄

  县里投入资金7.79亿元, 累计对2.7万户农户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实施危房改造21789户。目前,全县已经没有一户农户住危房,没有一户农户没有住房,大部分群众都住上小洋楼、小楼房。

  在西畴县政府出资帮助下,汤谷村采用独具壮族特色的传统土坯房“二滴水”营造结构和“杆栏式”建筑风格对房屋改造,并修建道路、停车场、滨河步道、旅游厕所等,村子焕然一新。

  土坯房到处漏雨,家里的衣物经常发霉,山体滑坡也威胁着生命安全,孩子们上学、老人看病很困难,山上的屋子,余学仙“一天也不想住了”,两年前,在兴街镇新兴社区的新房刚封顶,一家就迫不及待搬下山来。通过政府界定,来到新兴社区,人均1800元就拥有了带产权的房子,还不收取物业费。

  新兴社区的新居民生活有了转机。“自己在社区里的扶贫车间打工,丈夫在镇上从事搬运工作,收入强了很多;婆婆看病方便了,孩子读书也近了,老少都能照顾好。”生活变了样,日子有奔头。

  在兴街镇拉孩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通村到户,家家户户建都起了素雅的几层楼房,宽敞的院子里种满了花。一派静谧安和的美丽乡村光景。

  住房有了保障,安家便不再难。现如今的西畴,实现了从“忧居”向“安居”“优居”的转变。

  统筹:谭晶纯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施颖 段毅 刘珈彤 张文峰 李喜翠/文 陈飞 普建彬/图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中国的脱贫智慧】“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