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到应用:中国已全面开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

来源:中国新闻网 | 2020年10月13日 15:19
中国新闻网 | 2020年10月13日 15:19
原标题:从研究到应用:中国已全面开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
正在加载

  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10月13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在今年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组织地震专家科普解读可有效服务减灾的地震预警技术时透露,历经从研究到应用的发展,中国在技术研发和系统试验上已形成并打通了地震预警全链条,具备全面铺开的软硬件条件,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全面开展建设。

  争分夺秒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

  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金星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马强研究员介绍说,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依托地震监测等基础设施,依靠现代地震学与信息技术,争分夺秒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并跑在它的前面将警报信息传至用户的技术。

  当前,用于尽早捕捉地震信号实现地震预警的一张实时地震监测大网正在全国加紧铺开,位于北京的国家台网处理中心和各省级处理中心正有序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迅速增多,通过手机、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的发布机制正积极推进。

  两位专家表示,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正逐步投入使用,可以预期,它将在减轻地震灾害、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形成并打通地震预警全链条

  金星和马强指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2009年12月立项,标志着中国的地震预警应用进入系统化研究和示范性应用阶段。

  目前已相继在首都圈、福建沿海、甘肃兰州、粤东、川滇交界等地区开展一系列试验和示范,并进一步试验测震仪、强震动仪和地震烈度仪等多观测资源融合预警方案,研发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接收终端,形成并打通了监测站点、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接收和应急处置的地震预警全链条,具备全面铺开的软硬件条件。

  此外,地震预警信息对重大工程的服务也在有序开展,例如,高速铁路已建设覆盖铁路线路总长度约1.3万千米的地震监测站点,整体覆盖率已近40%。

  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开建

  两位专家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于2018年正式启动实施,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建设由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构成,台站间距在10-15千米左右,总台站数超过1.5万台的高密度综合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及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根据破坏性大震发生的不同情况,在重点区震后5-10秒,具备原地报警、灾害性地震预警、警戒性地震预警和远震大震预警能力。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完成后,由地震部门经政府授权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专用接收终端等方式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等提供不同类型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四川、云南等先行先试省份,部分地区已具备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能力。2019年至2020年7月,四川省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地震预警系统均实现有效处理。

  地震预警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金星和马强认为,在地震预警技术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其社会属性越来越突出,减灾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地震预警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信息,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和极短的应急时效性。地震预警信息一旦发布,留给人们的反应和应对时间只有几秒到几十秒,这将使民众和社会自行转入应急状态,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他们强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统筹利用广电媒体、互联网、应急广播和专用终端等各种手段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并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积极引导社会和民众正确应用地震预警信息,建立地震紧急处置体制,掌握科学避险技能,以最大限度发挥减灾效益。(完)

编辑:苏璇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从研究到应用:中国已全面开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