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在哪里】老城老屋里的新生活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08月19日 06:38
央视网 | 2020年08月19日 06:3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居住条件,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把2000年以前修建的老社区改造提上了日程,其实,很多城市都已经针对老城区进行各种功能化的改造;不少百姓,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老房子,今天的小康生活在哪里?我们就跟随记者的镜头,从宜居的环境里看小康。

  北京市东城区草厂胡同居民 李彩仙:就在这儿,守着家挨着家也近。我们的生活圈挺美了。

  北京市东城区三里河公园,周边十几条胡同的居民一天的生活是从这里开始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可晨练这件简单的事儿对于东城区老胡同里的大爷大妈来说,一度成为很奢侈的事儿。不仅很难看到公园美景,走在胡同里抬头看到的是各种密如蛛网的电线。

  北京市东城区草厂胡同居民 贾凤云:天罗地网,电线呀,全在上面啊,一抬头就跟一个网子一样。

  电线入地 公卫升级 老胡同换新颜

  坑洼路窄、破旧脏乱,就连上个厕所也得走出好远,还得排队,这就是很多北京老胡同居民的生活。从2017年开始,政府部门的改造开始了。作为北京市胡同改造的样板,草厂胡同实现雨污分流、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拆除私搭乱建、公共卫生间升级、提升胡同景观。胡同外表变漂亮,地下更别有洞天,根据海绵城市的理念,改造时在地下修建了排水设施、蓄水池和停车场,防汛防内涝的同时,还做到人车分流。

  北京市东城区草厂胡同居民 贾凤云:天罗地网没有了,它们一入了地,哎呀看着真豁亮,倍儿痛快。什么都没了,特舒服。

  总台央视记者 许梦哲:从以前的人车混行到现在的井然有序,从以前的老旧杂乱到现在的绿植成荫,那么,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明显)看到的胡同里面的环境变化。那其实一些看不到的东西,从细节上也做的很周全。像这种有老年人进出的楼梯,我们做了扶手。然后,有残障人士的家庭,我们也做了缓坡,方便他们出行。就包括我以前其实最不愿意提及的这个公厕,现在也是简洁,明亮,卫生的。

  老城改造有讲究 保历史风貌提升便利性

  类似草场这样的胡同改造只是开始,去年年底,北京市发布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在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原则上进行改造,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提升便利性、宜居性,做到基础医疗机构、公共文化设施、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增长25%以上。

  总台央视记者 许梦哲:除了胡同以外,现在北京的老楼房也变得越来越便捷了。那像这个挂在老楼外面新建的电梯,就是北京市对老房改造工作的一个重点,那么,政府充分考虑到自愿的原则,让楼上楼下那些居民商量着来,让大家都能得到实惠。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 居民 于银花:有的说不合理,有的说采光啊,各方面的(受影响)。

  政府补贴,给居民装电梯。看着挺好的事儿,起初也引发了一些矛盾,集中的分歧就是噪声和采光,这个问题通过将电梯远离楼体的技术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 居民 马鲁光:因为它跟楼体是有距离的,它走它的。所以不会产生噪声。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 居民 刘树英:像我还有一个80多岁老婆婆。她也愿热闹,也愿意跟楼下阿姨聊天儿什么之类的,通过装过这电梯以后呢,老太太老下楼聊天儿。心情啊,身体状态啊,比以前好很多。

  家装理念升级 让老房美观更宜居

  家门口的公共设施越来越好,屋内的生活空间怎么解决呢?在装修设计师积累的图纸里,可以看到中国人居住的变化。20年前,大家对家庭环境的追求,主要是美观,吊顶、暖气罩、包木门忙坏了木工、瓦工,而近些年,大家更重视装修的功能性。

  装修设计师 耿啸华:像老人得注重安全,舒适度要很高。然后我们会选择一些防滑的材料。

  智能电器进家庭 老人也能玩得转

  曾几何时,有了冰箱、电视、洗衣机这三大件,就是幸福家庭的标志,而现在,这些只能算标配,67岁的高奶奶如今俨然成了一位智能电器达人。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等在她手里都能玩得溜溜转。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 高颖:因为好多事儿,我们接触这些新生事物比较少,肯定的,(年轻人)他们接触得比较多,所以他们的理念比较新,所以他们要用什么,我们肯定得慢慢儿在后边儿跟着学,跟着用。就觉得很方便。

  总台央视记者 许梦哲:夜幕已降临,看万家灯火,每一扇窗内都是有着不同故事的家庭,政府搞好大环境,设计师巧妙设计小环境,中国制造提供更多可能,在走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家家户户居住环境的改善,一定能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央视短评】生活的小而美 城市的大内涵

  小康在哪里?小康在一座城市的烟火气里。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记忆,老城区里的老建筑、老街道,可能并不都是文物古迹,但它们记录着的是这座城市的过往,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改造老城区不能搞大拆大建,而是要在改善人居环境的细节上下“绣花”功夫,把现代功能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延续城市的文脉。如果狭窄的胡同大多能实现人车分流,拥挤的社区尽可能开辟出小而美的公园,这样细微的城市图景以及带给当地群众的小确幸,其实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大内涵。

编辑:戴萌萌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小康在哪里】老城老屋里的新生活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