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君(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董蕾(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但建设生态文明非一日之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推动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必将遇到更多来自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的困难与挑战。“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我们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不懈探索,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实践,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律,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项重要原则,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新时代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根本遵循。
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用制度威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了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积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同时,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应健全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体系,通过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生态职能,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加快建立健全目标责任体系,明确各类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种。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为此,应秉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取向,坚定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即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立场,树立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时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底线思维,不断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把建设生态文明化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仅需要自上而下持续发力,还需要自下而上形成良性循环。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广泛的参与主体,使绿色生活方式及理念深入人心,可以为新时代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夯实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新闻媒体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领域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推广节能产品,引领绿色消费,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另一方面,发挥公益环保组织在推进低碳生活方式中的示范引领功能,搭建好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以强化各方力量参与,汇聚成推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强大合力,潜移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