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全面完成。而这背后,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冉承其及其团队为了这场“收官之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发射前一晚的鸡爪样裂纹
6月15日晚上8点多钟,运载火箭上一个测试传感器输出的相关参数发生了变化,超出了规定的标准范围。这意味着什么?冉承其和其他专家经过讨论判定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如果排除测试设备问题,那么阀门产品是否存在问题需要尽快排查。
发射塔架上,操作人员迅速按流程进入火箭舱体中对减压阀进行检查,壳体上一个鸡爪形的细小裂纹映入眼帘。“本身这个减压阀并不大,呈放射状的这种裂纹,三四公分的样子。”冉承其回忆道,而这个在稳压器里的减压阀是控制火箭液氧流量的关键部件,如果液氧流量控制不准,会影响火箭推力的产生,进而给发射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裂纹?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冉承其和团队决定两条线并举:一边发射场的人员迅速联系北京的同志,对同批次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检验进行全过程的核查;另一边紧急更换备份产品并检查工作状况是否满足要求。临近晚上12点,新更换的同批次产品经检测工作状态正常,具备实施任务条件,但任务指挥部没有很快做出重启发射的决定。
6月16日凌晨1点,北京方面对产品抽检件的材料分析结果传来,问题得到复现——是材料自身的一种现象,而在之前的研发中被认为是不太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它后面可能还会有我们没有完全清楚的地方,”冉承其说,“我们有句话叫‘不带疑点加注,不带隐患上天’,就是要把它彻底搞明白。”最终,任务指挥部决策中止这次任务发射。
不能“归而不零”
6月16日白天,问题产品被迅速送回北京接受材料检测,当晚经过前后方结果比对证明了问题发生的机理,而已经加注常规推进剂的火箭需要迅速拿出符合要求的替换产品,协调工作随即展开。
与此同时,围绕问题的研究和归零工作也在紧张推进。“这个零就是重新回到正常状态,”冉承其解释道,“让这个产品的质量、技术状态回到跟正常产品一样,不带任何隐患地回到归零状态。千万不能‘归而不零’,一定要回到零位,一定要回到最好的状态。”
对于冉承其及其团队来说压力不可谓不大,从6月16日开始,对于材料的分析、试验、研究的工作一刻未停,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他们便完成了这个产品的彻底归零,进入了归零评审的现场。6月18日晚,工作人员将从北京运来的替换产品安装上箭,经测试,指标符合任务要求。
然而由于夏季气温较高,加之正处于雨季的西昌十分潮湿,任务指挥部决策将火箭内已加注的几百吨常规推进剂全部泄回。工作人员在对泄出后的助推器氧箱进行检查时,发现连接传感器的法兰盘螺栓出现轻微腐蚀现象,需要尽快更换。这项操作只能在狭窄的箭体内进行,操作人员需要身着防化服从仪器舱舱口钻进火箭内部,以俯卧的姿势在一个小时内完成拆除和新产品安装工作。最终,工作人员成功完成了4个助推器氧箱里24个螺栓的紧急更换任务。
化掉“最后一难”
发射任务推迟7天后正好赶上西昌的梅雨季节,天气问题成了发射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原来天气预报有一个雷暴过程持续到凌晨三点,”冉承其回忆道,“那天的窗口是9点43分,我们负6小时要进入程序。”而到前一天下午,尽管最新的天气预报显示晚上11时雷暴过程结束,但天空中仍在下雨。
22日晚上冉承其失眠了,相较于16日发射前,这一次他更紧张也更兴奋,他期待这颗卫星能够按照预设时间发射升空。“55颗卫星发射,偏偏在最后一次赶上这么一个小劫,”冉承其笑着回忆,“有个同事说,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我们终于把最后一难化掉了。”
6月23日上午,在发射前不到一个小时雨停了,一切影响发射的不利因素均已排除。9时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北斗“收官”之星奔向苍穹。在现场发射大厅里的冉承其像以往一样平静,而在之后回北京的飞机上他却睡不着了,成功的喜悦、如释重负的轻松一并袭来,“关键还有这一二十年整个北斗工作者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文/谢博韬 校对/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