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区划图:第五代实施4周年 第六代形成初步方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  |  2020年06月01日 18:20
中国新闻网 | 2020年06月01日 18:20
原标题:中国地震区划图:第五代实施4周年 第六代形成初步方案
正在加载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通称为中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今年6月1日迎来实施4周年。中国地震局表示,4年来,中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第六代全国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已经形成初步方案。

  迄今已历经五代发展历程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介绍,地震区划是根据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不同,将国土划分若干区域,表示地震危险性水平的差异。它广泛用于包括国土利用规划在内的各类规划制定、重大建设工程选址、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农村地震安全农居建设、城市老旧危房改造、城市重大地震风险源排查以及地震灾害应急准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震区划图已历经五代的发展历程:

  1957年第一代,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标示全国各地区未来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值。

  1977年第二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标示全国各地区未来百年内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值。

  1990年第三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标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

  2001年第四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2015年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在第四代基础上,增加规定不同场地四级地震作用及其具体参数,给出全国4万余个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所在地的地震动参数。

  使中国地震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吴健表示,现行的中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迄今已整整4年。

  通过有机融合中国防震减灾事业大发展和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地震监测探测所获基础数据,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成为地震科技创新与防震减灾业务体系建设的集大成者,使中国地震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

  他说,中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具有四方面特点,一是聚焦抗大震,提高房屋建筑抗倒塌和应对极端事件的能力;二是关注中强震,全面消除不设防地区;三是覆盖全场地,充分支撑各类场地条件应用;四是数据到乡镇,推进城乡一体抗震设防。

  其中,聚焦抗大震方面,科学提高用于房屋建筑抗倒塌设计的罕遇地震作用(相当于2500年一遇)相应参数的可靠性,同时给出极罕遇地震作用(相当于1万年一遇)相应参数,推动新建房屋建筑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合理提高,避免“大震巨灾”。首次提出的极罕遇地震作用概念,也为风险管理中考虑极端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支持对极端地震事件的应急防御准备。

  第六代地震区划图已形成初步方案

  吴健指出,按照国家标准的管理办法和地震区划图编制的实际情况,一般每10年左右更新一次,第六代全国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并确定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中国第六代地震区划图将突出三方面内容,一是聚焦风险防控,全面扩展地震区划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提升地震区划工作的科学水平;三是推进地震危险源系统探测,不断夯实地震区划工作的资料基础。

  他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将统筹实施全国第六代地震风险区划工程和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瞄准国家战略重点实施地区,开展华北平原大地震震源普查、长三角与大湾区近海海域活动构造探测、华北平原与长三角地区深厚沉积层结构探测、西部重点盆地结构探测、全国房屋设施地震易损性模型库建设。

  同时,系统收集整理并建设全国场地条件钻孔数据库、地震活动断层数据库、房屋设施抗震设防数据库,结合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持续获得的地震、地球物理场、地壳形变等基础数据,共同支撑完成中国下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的编制。

编辑:林楠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中国地震区划图:第五代实施4周年 第六代形成初步方案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