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专访王贵强教授:免疫力就是好医生 贵在平衡合理状态
健康中国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7日 18:32

央视网消息(记者 潘聪 董淑云 谢博韬 王汝希 王若怡):身处同样的环境中,有的人被感染了,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同样是新冠肺炎患者,有的患者是重症,有的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为何会出现这些不同的临床类型?究其原因还是和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免疫力就是人体自带的“好医生”。

在暂时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自身免疫力?

对此,央视网记者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贵强教授,听他详解关于人体免疫力与健康状态的关系,以及常态化防控之下普通民众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新冠肺炎:典型的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免疫相互斗争的结果

央视网记者:目前针对新冠肺炎是没有特效药的,这个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愈后都和我们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能否真正地让病毒从机体中清除掉,关键还是靠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就是免疫力。王教授最近主编出版了新书《活出健康 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为什么在这么忙这么累的情况下,你们依然抽出时间出这本书呢?

王贵强:首先这本书确实还是有它的故事。因为有一次我记得是在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就有记者问到说,因为我们说提高机体的免疫状态是重要,包括钟南山院士也提,这个疾病的转归要靠免疫,我们也讲这个病是自限性疾病,那么转归是靠机体免疫的,最终把病毒清除。

所以大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既然免疫力这么重要,怎么提高免疫力,有哪些药物,有哪些方法?

当时我记得我回答说,现在没有特别明确有效的药物,不建议大家用各种什么保健品,等等,去提高免疫力。但是有几点很重要,就是均衡的饮食、合适的运动、保证良好的睡眠以及良好的心态,这几个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把这几个都做好了,你的免疫力就会处于一个很好的平衡状态。

之后他们就找到我说,是不是写一本免疫力的书,怎么提高免疫力,老百姓都很关注,就这样一个故事。

央视网记者其实对于我们大家来说,生病除了要靠医生英雄们,其实也需要强化和唤醒我们身体当中的免疫力。王教授,我们想知道身处同样的环境,有的人被感染了,有的人却没有,有的人是重症,有的人却是轻症,这些和我们的免疫力有关系吗?

王贵强:关系非常大。实际我们说传染疾病或者感染疾病,包括传染和非传染的,都是病原微生物进入到机体,然后导致我们机体发病。

但实际发病的机制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病毒细菌它本身的毒力,它毒力大小决定你的转归,第二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免疫力。免疫力如果是平衡状态可能就不会很重,如果特别强,可能就很重,特别弱,那就迁延变成慢性。

实际来讲,我们说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后,是发病也好,变成慢性也好,是急性还是死亡,实际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相互斗争的一个结果。我们总是用打仗来形容病原体进入机体以后和免疫的相互作用,所以这个病原体如果特别强大,攻城很快就攻破了,病人就最后死亡了。当然是同归于尽了,病毒微生物也没了。

拿新冠肺炎为例,这个新冠肺炎本身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免疫相互斗争的一个结果,导致临床各种类型。例如有无症状感染者,有的人感染以后,发病没有任何表现,病毒在上呼吸道存在,但是他自己没有任何表现,也就是说这个病毒没有导致疾病或者是很轻微的,感染者没感觉到。还有轻型的,轻型的就没有肺炎,只是上呼吸道有感染的表现,有点发热,这就叫轻型。还有普通型就比较典型了,有发热,有呼吸道症状,然后有肺炎。还有重型和危重型,有的一下子变成重型,突然病情恶化,甚至很快出问题了。

2.保健品能改善人体免疫力吗?

央视网记者看来免疫力还是贵在保持平衡健康合理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王教授,现在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可能有些老年人觉得要吃保健品,吃保健品能够预防新冠肺炎吗?

王贵强:人体的免疫影响因素确实很多,有一部分是先天的、遗传的,就是说每个人体质都差别很大。其实人的体质的差别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是后天的各种环境等等的影响。

遗传方面,像原来的肝病,病毒感染乙肝,有的家族感染以后都是病重,肝衰竭,然后重肝、肝硬化、肝癌。但是有的家系感染以后就变成一个慢性携带状态,也不重,甚至病毒携带共生共存,差别是非常大的。

从家系上我们就感觉到免疫状态是有遗传背景的,现在也比较明确了,百分之五六十、六七十甚至更高都是和遗传背景有关系。这是客观的、是不好掌控的。

但是我们可以掌控什么?就是后天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影响免疫状态的实际因素还是比较多,归纳起来就是人体的营养状态、精神状态,这些都是对免疫影响非常大的。

央视网记者您建议平常吃一些保健品吗?

王贵强:市面上各种说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非常多,坦率说没有几个保健品是有很好的证据来支持的。比如说我吃了可能觉得自己感觉很好,但你吃的不一定就好,因为每个人体质都不一样,因人而异。

尤其像中药,我们现在有些中医药确实能够调理免疫,但这不是说同一种中药你吃了好,别人吃了也好。中药强调辨证施治,中药的保健品也要辨证施治。同时也要根据你的体质状态选择不同的饮食。所以我们说吃出健康、睡出健康、跑出健康,这都不是说说而已,这其中也是有很大学问的。

3.有点压力、专注于某一件事,有利于机体免疫

央视网记者经过了这一次疫情,可能很多人都注重免疫力的提升了。像我们普通的大众,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提高免疫力呢?

王贵强:不太建议大家非得吃各种保健品,因为一般年轻人我们知道年轻人机体是有自我平衡能力的。比如说睡眠不好,短时间内睡眠不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体的修复再生能力是很强大的。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压力之下睡不好觉,那就出问题了。所以我们讲量变到质变,包括比如说紧张,适度紧张对免疫力是非常好的,老年人常常要是无所事事,免疫力一定不会强。

有点压力、有点紧张的状态不是坏事。比如说我们正常工作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对免疫力是有提升作用的。比如说,有些人在工作的时候身体很好,退休了没事干了,什么毛病都出来。这不是说“毛病”出来了,而是原来就有,只是免疫状态很好,它一直在控制状态。一退休以后,一放松了没事干了,紧张状态没有了,然后免疫功能下降。

所以不只是退休的人,应该说所有人,一定要找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保持一定的紧张的状态,对机体免疫是非常好的平衡,这点非常重要。待着休息不一定是对免疫力有好处,恰恰相反,如果在特别放松的状态下、没事做的时候,免疫力是要下降的。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有特别专注的事情去做,他的免疫状态会很好,他就不容易得病。现在比如说数学家研究公式,像我们医生天天琢磨看病,免疫状态就是好的。因为本身天天都在工作状态,保持一个非常好的紧张的状态,有一个专注的事情,免疫力就非常好

所以老年人退休没事干了,可以找一些喜欢做的事情,唱歌、跳舞、种花等都行。特别专注于某一个事情的时候,对机体免疫力是非常好的提升。

央视网记者我们年轻人一定要珍惜现在紧张的工作状态,这样对免疫力是有好处的。

王贵强:但过度紧张也不行,比如说因为压力太大天天熬夜、总是吃不下饭,那对免疫力也是不好的。但是年轻人,各种机能修复再生都是非常强大的,而老年人这方面就弱了,所以要掌握好平衡。劳逸结合还是很重要的。

央视网记者经过这一次疫情之后,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我们一直要保持的?

王贵强:好的生活习惯无论对疾病也好、对生活也好,是会让人受益终生的。有四个健康支柱,我们叫提高免疫力的根基,即营养状态、心态、适度运动、保证睡眠,这四条应该说是我们免疫力的根基、正常机能的根基。

4.疫情防控常态化,还是要加强警惕

央视网记者现在国内的疫情形势也在向好,影剧院都将采取限流和预约的方式逐步开放,我们进电影院应该怎样做好防护呢?

王贵强: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次全民抗疫,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当然我们更重要的全民抗疫成功的原因,就是我们强调的防护,这几个防护就是戴口罩、手卫生、通风、社交距离,这四条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

最近武汉、吉林这边,都有一些本土病例,那就需要很好地去溯源,一定要把源头找到,这是非常关键的。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国内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大部分地区没有新的病例了。我们在这种状态之下可以开始有序地分阶段地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来进行复工、复商、复学,等等,逐渐开始恢复我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但是回到疫情之前的状态,远远还没到,还是要加强警惕。所以现在复学复工,依然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放松我们的防控

还有一点就是不必要的聚集还是尽量减少。此外,现在学生要开学了,联防联控机制也专门发文,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以及大学,都有专门文件指导意见,非常明确非常细致,开学前怎么样、路途上怎么样、开学以后怎么样,这些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央视网记者现在生活也慢慢回归到正常了,但疫情还是会在每个人心里留下印记,很多人还是会紧张焦虑,这样的心理状况该如何调整呢?

王贵强:现在网络也发达,各种说法也特别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开新闻发布会、要科普的原因,包括张文宏的科普大家很认可,原因就是有权威发声,否则各种信息会导致大家的恐慌。

第二个就是大家要进行自我的调整,因为对疾病不了解才恐慌。所以就像王陇德院士提到的,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我们个人是第一责任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健康知识,但是有时候一知半解还不行,一知半解反而还紧张焦虑了。所以更需要一些权威的解答。

《活出健康 免疫力就是好医生》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很通俗易懂的,大家可以看一看自己的饮食如何调整、运动如何掌控、中医中药怎么来调整、心态如何调理,我觉得是非常有帮助的。

免疫力就是人体的好医生,但同时免疫力也是一把双刃剑,过犹不及,贵在平衡。把免疫力维持在健康平衡合理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包装/及玥  校对/姜成)

编辑:刘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