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送礼物,这届年轻人操碎了心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05月08日 17:51
央视网 | 2020年05月08日 17:51
原标题:
正在加载

  这年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一不小心就能把送礼物做成“送命题”。

  最亲的人,最难的题

  母亲节就要到了,你想好给妈妈送什么了吗?

  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看到这个灵魂拷问又要睡不好觉。

“礼物”的搜索热度与节日同步

  最亲的人往往给你出最难的题。

  提前十天半个月小心翼翼地打探妈妈的口风,得到的回答永远是那句:“别浪费钱了,我什么都不缺。”

  有时还会附送对于上一个节日礼物的一长串吐槽,礼物从颜色到实用性被批评得一无是处,最后是妈妈掷地有声的:“花那么多钱净买这些没用的!”

  但如果有那么一次你信了这话没有准备礼物,那就恭喜了,不但要迎接黑脸老妈的无理由狂怒,还会忽然变成家族里知名的“实心眼”,往后三年逢年过节都要被拎出来说上两句。

  于是你振作精神,战战兢兢地开始准备下一个节日的礼物。

  买件衣服,“这颜色多老气/这尺码不对吧”。

  买个小电器,“多费电啊/用不上”。

  退一万步买点吃的,“这个不好吃/长肉”。

  那您能不能告诉我想要什么?“不能。”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不好吗?

  其实,父母嘴上嫌弃这些礼物,背地里往往宝贝地不得了。

  “颜色老气”的衣服变成妈妈最常穿的那一件,积灰的小电器是爸爸和朋友夸耀的必备道具,那些食品也储存在冰箱里等着你回去一同品尝。

  不管心里多满意,下一次见到你,他们还是会闭口不谈。省下的力气都用来问出那个终极问题——

  “什么时候把男/女朋友带回家?”

  “斩男”题

  您的闺女儿子当然也想要男/女朋友。

  只是道路漫长,同志仍需努力。

  别的不说,光是送礼物这道坎就能拦下不少人。

  鲜花巧克力是稀罕物的年代已经过去,新时代的送礼流程是对年轻人智商、情商的一场大考。

  首先要积累足够的资金,送便宜礼物可能会被嫌弃“low”,而昂贵的礼物会让钱包哭泣。

  然后要仔细观察送礼对象,了解ta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满足其需要。

  接着要在各平台大范围检索比对,设计感、性价比、耐用性一一考虑到位,才能得出最适合ta的那个选项。

礼物:我要承载的东西太多了

  最后要掐算日期,保证礼物在那一天送达。

  更精细的还会提前买好,点开视频教程,亲手包装,让这份礼物包含的情谊到达极致。

  这漫长的折磨还要持续到看到收礼人的反馈为止,万分满意自然皆大欢喜,但松了一口气后就要暗暗思考下一次如何做出满分答卷;如果对方流露出一丝失望却勉强夸赞,两人就要度过各自“心怀鬼胎”的尴尬一天。

  这对于收礼人来说也是酷刑——期待落空,还要假装欣喜,非得用尽全身力气才能控制住面部表情。

  表面的和平不能长久,许多人扭头就到社交平台上匿名吐槽。

  更令人头疼的是,国人讲究“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人们的身份总是在送礼人与收礼人之间转换,这一次收下礼物,下一次也要殚精竭虑送出合适的回礼。

  谁没为收礼担忧过,谁又没为送礼发过愁?

  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在节日的时候送上一份礼物?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消费主义的裹挟,但商家之所以能完成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营销、促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买单,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我们希望在礼物的传递中完成情感的交流。

  我们渴望收到礼物,是因为想要被用心对待;我们愿意送出礼物,是因为自己的真心需要被对方具象感知。

  一来一往,礼物变成了情感的寄托。人们越来越看重礼物本身的价码,却渐渐忽略了它并不是情感的全部表达。

  下一次再收到礼物的时候,不妨透过它,看看给你送礼物的人,ta花了多少时间,费了多少精力,只是为了让你收到礼物时开开心心。一句夸赞,一抹微笑,一个拥抱,是他们最想得到的回报。

  收礼时怎么回应尚在其次,重要的是,你找到那个给你挑礼物的人了吗?

编辑:阚纯裕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为了送礼物,这届年轻人操碎了心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