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阚纯裕 通讯员 邵龙飞 张振威)奋战在武汉战“疫”一线的军事医学专家组中,有两名来自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所长祁建城、工程师张宗兴。
鲜为人知的是,他们俩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
在位于中部战区总医院营区的移动检测实验室,正在进行装备保障的张宗兴告诉记者:“所长是我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我们一直并肩战斗。”
除夕前夜紧急出征
1月23日早上,正在河北保定老家过年的张宗兴突然接到导师祁建城的电话。
“敢不敢去武汉?”祁建城问道。
虽然祁建城在电话中没有透露任何缘由,但从事生物防护装备研究的张宗兴立即猜到了背后的潜台词: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
他回答:“没啥不敢的。”
“当时要求去两个人,我是所长,对自家装备最熟悉,必须带头去。小张专业对口、素质过硬,而且家离单位近,能第一时间归队。”时隔一个月,祁建城道出了他当时的考虑。
那时,为加强新冠肺炎检测医疗人员的防护能力,上级指令祁建城携带装备火速前往位于武汉的中部战区总医院。
他们要携带的装备,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便携式负压柔性手套箱式隔离器,可以实现操作人员、操作环境与受测物品病原体的完全隔离,是医护人员实现样本安全检测的重要操作平台。
听令而行,动若风发。装备早一点投入使用,医护人员就多一件战“疫”利器。
祁建城在单位就地筹措装备,联系运载工具;张宗兴简单跟家人道别后,从农村老家出发紧急赶往研究所。
2小时完成装备调集,3小时人员会合开拔。5小时后,两人携带100多公斤的装备坐上了北京至武汉的客机。
飞机落地后,两人顾不上吃饭,迅速转场至中部战区总医院,直接将装备搬运至医院感控科检测实验室,连夜组织调试装备并交付医院。
1月24日凌晨1时,祁建城、张宗兴连夜搭建完设备后合影
当两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时,已是1月24日的凌晨2点多。
全力做好装备维护工作
1月26日,由陈薇院士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抵达武汉后,祁建城和张宗兴被纳入到专家组团队中。
为加强一线配置,提供安全可靠的检测环境,研究所研制的两款移动式检测实验室被陆续调拨到武汉。
祁建城介绍,方舱实验室由核心实验间和缓冲间组成,内部集成多种关键防护装备和仪器设备,核心实验间负压高,其空气经过高效过滤后安全排放,生物安全防护性能好,可有效保护卫勤人员生命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
移动式检测车
“我们坚决服从临时党支部安排,主要工作就是全力保障专家组开展工作,确保装备安全、平稳运转。”祁建城说。
检测和科研工作轮班进行,装备保障同步跟进。
一次,专家组临时从地方研究所协调了一台生物安全柜。孰料,该型装备被放置在三楼,上下没有电梯。
为使装备尽快投入使用,提高检测效率,张宗兴等4人硬是将300多公斤的装备从三楼搬下,又连夜转运,安装到帐篷式移动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张宗兴并不能松懈下来。电力是否稳定,舱内负压是否正常,帐篷支撑系统压力是否变化……这些参数都需要实时监控。
2月15日,武汉出现大风降雪天气。值班的张宗兴在技术保障方舱紧盯各项参数,顶风冒雪到室外检查,及时调整帐篷系统的抗压能力,确保实验室平稳运转。
“在单位,我就是研究防护的,严格操作要领就能确保安全。”张宗兴说。
查看装备运转的祁建城、张宗兴
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张宗兴在专家组中被称为“老黄牛”。他说:“实验室运行以来,专家组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检测任务,没有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在前线的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一线实践正是科研攻关的沃土。忙碌之余,祁建城和张宗兴师生二人总结经验,梳理出针对实验室的6大项20多条改进意见,撰写完成多篇卫勤装备的论证报告,为设备的优化奠定基础。
从单兵自救互救到火线急救,从伤员搬运后送工具到移动式野战医院,从通用卫勤保障到生物安全……建所以来,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先后为部队研制出100多种成体系、成链条的野战卫生装备,为满足我军卫勤保障需求、增强部队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