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最前线】新冠病人“戴着呼吸机学游泳” 从“深水区”里闯关成功!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03月30日 17:14
央视网 | 2020年03月30日 17:1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汝希 通讯员 童萱)从高流量吸氧,到无创呼吸机,再到气管插管,最严重的上ECMO,对于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来说,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是一个转折点。近期,一批患者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通过无创呼吸机的治疗顺利出院。曾在重症ICU接受治疗的张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护士的带领下“戴着呼吸机学游泳”,成功闯关。

  张先生今年54岁,因发热17天于2月9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核酸检测阳性,被诊断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月10日,张先生开始采用面罩吸氧,由于氧饱和度一直无法得到改善,2月13日换成了无创呼吸机。

  “无创呼吸机的使用,需要病人的配合。”夏志鹏是同济医院ICU的护士,自中法新城院区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开始,就被调往该院区负责ICU病房担任组长,并对其他护士进行培训。

  开机,调好吸气压和呼气压,给病人上好氧气面罩,剩下的就要靠病人和护士的共同配合了。

  “对部分病人来说,刚开始很不适应”,口鼻忽然全部被面罩封死,本身就让人产生恐惧感,何况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病人。此时,一股气流忽然冲进面罩,如果不能及时地吸入氧气,病人就会觉得头上套了一个保鲜袋,透不过气,有一种窒息的濒死感。

  “拿开拿开!”张先生像许多病人一样马上出现急促的呛咳,下意识地手脚乱抓,试图把管子拔下来。但是他的身体马上出现连锁反应,拿开氧气面罩后,又加重了缺氧的反应,呼吸更加急促。由于连续一两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张先生更加烦躁,甚至抵抗治疗。

  “他们不像轻症的病人,心态一般会比较好,比较容易配合治疗;又不像危重症病人,我们会使用镇静的药物,病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正是因为病人处于思维相对清晰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反应和配合将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同济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导致的呼吸衰竭除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之外,还有肺的间质病变。如果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它可能会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但是因为有间质病变,弥散功能却不能改善。而气管插管后短期内又无法拔管,呼吸机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后期出现肺纤维化,病死率相当高。

  “如果病人能在无创呼吸机这一关得到改善,通过面罩就可以辅助呼吸,患者就不需要气管插管。一旦插管,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将面临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这种有创的治疗对于身体来说打击太大,恢复起来也会很难。所以,我们必须守好这一关。”使用无创呼吸机,还考验着护士们的耐心,他们需要守在患者身边慢慢地调试,包括参数是否合适、是否漏气等等。

  ICU护士长熊杰介绍,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受损,肺部由于肺泡粘连或者痰液太多,导致肺不张,无法吸入足量的氧气,无法达到有效呼吸。无创呼吸机通过给予压力支持,使粘连的肺泡打开,可以主动输送氧气进入肺部交换。患者需要在呼吸机输送氧气的时候,主动吸入氧气,然后再配合其呼出二氧化碳。只要节奏保持一致,就能有效地促进肺复张,改善呼吸情况。

  “这就像学游泳,抬头吸气,埋头呼气。”所以,大家管这种方法叫做“戴着呼吸机学游泳”。当张先生出现抵触情绪时,大家就想到用游泳的方法来教张先生学习用好呼吸机。

  “好,跟着我一起,呼气,吸气……”夏志鹏就这样一遍遍地当起了“游泳教练”。

  “没想到这么容易。”两次下来,张先生很快掌握了诀窍,整个人感觉轻松多了。心情好了,张先生的配合度也高了很多,每次见到护士就开始比划着说要学游泳。

  不过护士们一刻都不敢放松,每隔一两个小时,大家都要看看呼吸机是否正常使用,是否漏气,是否使用顺畅?因为对呼吸机的声音太熟悉,大家只要隔个三四米就能判断呼吸机有没有漏气。

  在药物治疗的配合下,2月25日,张先生就撤掉了无创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3月19日,停止吸氧。随后,核酸检测阴性,肺部CT结果显示肺部的病灶已经完全吸收,并于22日已经出院。

  据悉,在赵建平教授负责病区的48位患者,除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外,均使用吸氧或者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目前都已康复出院。

编辑:王汝希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战疫最前线】新冠病人“戴着呼吸机学游泳” 从“深水区”里闯关成功!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