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院长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丙宏:用时间战胜时艰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2日 14:01

央视网消息(记者 朱春燕 编导 李夏):“王晓雪昨晚来加班拖床到半夜,卢玉芝拖床到半夜,周欣拖床晕倒,万慧赶来加班,杨文雅穿防护服工作十二小时,又帮忙拖床到半夜……”这段群对话文字记录了2月5日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以下简称“东院区”)临时成立的医护人员“敢死队”紧急添加病床的记录。

当晚,大雨,伴随着雷声, 400张病床就位,268名新冠肺炎患者同时入住。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向东院区下达了“设800张危重症床数”的指令。当时武汉的确诊患者数激增,医院一床难求。在此之前的1月25日,东院区刚刚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设床位400张。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东院区新冠肺炎救治指挥部指挥长张丙宏在接受央视网记者专访时,回忆那天的忙乱:“工人招不到了,26日、27日一天工资1000多元的工人都不愿再继续干了,工作量大,更怕被感染,给到6000块也没人干。”27日晚,张丙宏紧急求助政府,向火神山医院工地借人,才保证了改造进程。三天三夜的不眠不休,终于把一家原本收治1700多名普通病人的综合性医院,改造成了一个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张丙宏到东院区明确工作任务时说:“只有一个专科了,就是新冠肺炎专科。”

谈起改造工作,张丙宏认为,医院应急响应的能力提高需要硬件支持。东院区于2016年才开始全面启用,本身是双通道设计,一定程度减少了改造工作量。但如果能在通道间的密封设备方面有预案,就能节省改造时间。“我宁可它一百年不用,但是一用起来就能派上用场。” “如果改造的工作量能小一些,我就能早两天完成,又可以挽救多少患者的生命?”

近两个月来,张丙宏以半天、小时、分钟来计时。在重症救治的战场,他说“时间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生命,是无数个生命”。张丙宏随身携带着的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这段时间的病房改造、医疗物资调配、医疗队的安排、专家组的阻击战、接到的指令、下发的指令……这本笔记本就随时在他手边,“睡觉的时候就放在枕边”,边写边思考:

——国家队(华西和中山)接管两个病区,每个病区是40张床。留下原来所在病区的科主任、护士长和干练的医生护士各1位,共4人,帮助支援队熟悉科室,更好地进行沟通,让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救治早期,面对大量入院患者,医疗物资显得捉襟见肘。防护物资、氧气等日常用量有限,监护仪、呼吸机、ECMO等设备缺乏,应急储备调用极其关键,这些有限的医疗物资需要形成一种调配机制,能够在紧急时刻快速集中使用……

2月9日,是东院区死亡率最高的一天,达到15人。张丙宏与指挥部研究后,成立了病亡率专家组,主要是进行死亡病例和危重病人的病例讨论后发布预计指标。在这之后的时间里,东院区死亡率逐渐下降。张丙宏说:“危重症救治需要把关口前移,能够实施的手段必须实施。”

在张丙宏看来,目前的疾控体系同样需要缩短应急响应时间:现在是串联的体系,上一个灯泡亮了下一个灯泡才能亮,第一个灯泡亮了第三个灯泡才能亮,不应该这样,应该是并联的体系,上面的一个灯泡亮了,就要反馈到最高级。

2月25日,湖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东院区的救治情况。连续一个月的紧急救治,陆续有患者治愈出院,东院区已经开始出现空床。但张丙宏缺席了这场发布会,他认为,战斗尚未结束,不能离开战场。“我和我们的指挥部都住在这——战场上。”

截至3月21日,东院区总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509名,转出轻症253名,现在院331名,其中重症133名,危重症36名,792名治愈出院。

“除了始终不渝的救治,我们现在也考虑怎么样恢复,怎么样加强患者的营养,怎么样给他康复,康复以后他尽早出去,尽早为社会做贡献。”张丙宏说,“要保持状态,直到送出最后一位患者。”

编辑:林涛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