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最前线】ICU的“红色娘子军”: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03月06日 17:32
央视网 | 2020年03月06日 17:3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阚纯裕 通讯员 童萱):在战“疫”前线,有这样一支“红色娘子军”,她们的平均年龄仅有26岁,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坚守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用实际行动撑起抗疫“半边天”。

  2月28日上午9时30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ICU病房里,同济医院、华山医院两个团队的医生开始为王强(化名)实施有创呼吸机试脱机,他的各项生命体征十分平稳。两个多小时后,医生们将ECMO管道撤除出了王强的血管,这意味着他成功脱离了ECMO支持,不久将转到普通病房。

  上ECMO难,撤ECMO更难,王强病情的好转,给所有的医护人员带来了信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护心队队长、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说:“ECMO的管理是个精细活儿,稍有不慎就不是救命而是致命。其中功劳最大的就是我们的护士。”

  ECMO,终极救命武器

  随着疫情扩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成为定点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分别设立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病人。

  临床中,20%的危重症病人存在心脏损伤。在光谷院区疑难病例讨论会上,同济医院护心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提出,人是一个整体,在对抗新冠病毒时,病人心脏和肺在同时战斗,只有保护好心脏,病人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对抗肺部感染。

  尽管被称为“续命神器”,但在平常,ECMO并不是常规的治疗手段,很多医护人员没有参与过操作流程培训。光谷院区重症ICU里,负责ECMO操作的专科护士只有管志敏一个人。

  “王强上了ECMO的第一个星期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接替,电话频频响起,我整晚睡不着觉!”管志敏回忆说。

  “一人一策”的精细管理

  虽然平时能够熟练操作医疗设备,但为王强ECMO上机过程中,管志敏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

  首先是氧源和空气源的问题。以往ECMO设备由医院进行中央供氧,但现在因新冠肺炎,全院病人都在用氧,氧压不稳定,机器会不停报警,管志敏只能使用移动氧气瓶进行手动调节。

  为了保险起见,管志敏提前两个多小时进入到ICU,调整ECMO设备上的各个参数,连接移动氧气瓶,一点点手动调节,最后找到一个合适的氧压值。

  “最难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理压力。”同济医院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介绍,“ECMO一分钟两三千转,一旦操作不规范,不仅会连累其他设备的运转,毁掉整个系统,甚至让病人的血喷溅到整个病房。”

  最初,管志敏每天都会在ICU病房里待很长时间,以保证其他护士掌握护理操作要点、仪器报警的处理流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竭尽所能地坚守

  ECMO从置管到拔管的9天时间里,同济医院护理团队7人和华山医院医疗队6人专班守护,4小时轮一班,24小时坚守。

  一天晚上8点,刚刚交完班,值班的陈红护士听到仪器突然报警。“不能慌,想一想哪里出错了!”她让自己冷静下来,一边排查管路,一边呼叫医生帮忙联系护心队。在排查所有外界因素后,仪器警报仍未消除,陈红立即启动手摇泵以保障患者的灌注。30分钟后,护心小分队周宁、汪璐芸医生和管志敏、张盼盼护士紧急赶到病房。他们推测是因为病人体位稍有改变,管路口便会紧贴血管壁,从而导致血液流量下降。由于调整及时,病人转危为安。

  “需求就是命令,一分一秒都是生命在等待。”护心小分队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着从死神手里把病人抢回来。

编辑:阚纯裕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战疫最前线】ICU的“红色娘子军”: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