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成流行 宅家学相处 特殊假期考验家长和学校

来源:钱江晚报  |  2020年02月24日 15:57
钱江晚报 | 2020年02月24日 15:57
原标题:网课成流行 宅家学相处 特殊假期考验家长和学校
正在加载

  这一个多月以来,中小学们集体经历了一个“非常规”的假期。一场疫情引起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变。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邀请了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总校长俞国娣、杭州市建兰中学老师郭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老师林玮,一起来一次“圆桌对话”。三位老师在最近一个月中非常关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变化,也曾提笔给学生、家长写长信,在网上引发好评。

  “停课不停学”

  网上开课会成为趋势吗

  记者:线上教学已在进行中,网课会成为趋势吗?将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变化?

  俞国娣:未来已来,改变教学方式是必然的,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是教学的思维方式。这一场疫情加快了思考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短板——平台、教师的技术、学生的学习习惯、一部分人对教育的狭隘理解等等,学生应该“学什么”,我们要进行反思。我建议:要换位思考,师生更平等地对话。减少学习内容,给学生增加信息收集、筛选、运用的能力,这将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林玮:网课是否能成为趋势,需要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目前这种看不到学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它只能是主流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不可能成为趋势。几百年来,课堂教育方式基本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这被学者称为“教育的惰性”,而这种“惰性”未来肯定会发生变化。但变化的趋势绝不是让教师距离学生越来越远,而应该让情感距离更近。

  孩子宅家,父母手足无措

  亲子关系如何更和谐

  记者:孩子长时间“宅家”,活动范围减小,学习要求反而提高了。不少家长因此手足无措,找不到新的亲子方式,对此你们怎么看?

  林玮:“宅家”其实是阅读教育最好介入的时候——我说的“阅读”不是专指“看书”,而是所有接受信息的方式,这才是信息时代的“阅读”。活动范围减小,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心理空间也跟着变小了。相反,在一个全人类都要共同面对的疫情面前,家长正好可以引导学生的关切方向,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和情怀,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多关注社区新闻,如业主微信群、街道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让孩子们有机会建立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感关联。

  俞国娣: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的网课中,指导家长亲子互动的教程占着很大的份额。建议建立“家庭沙龙”。每天找出一件热点事件,就这件事简单陈述一下。然后,可以随意地发表观点。每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要让孩子把藏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他的价值观也就明白了。沙龙的方式可以进阶,就某个话题,做好自己的表达准备,或说、或演、或画……根据家庭成员的特长来。当然还可以准备一下环境:客厅稍作整理和布置,有点仪式感,放一个标志牌话题签;沏一壶茶等等,都可以增加一点仪式感。

  我们当然有钟南山、李兰娟

  但更需要年轻人站出来

  记者:最近媒体报道了很多尽职尽责、不畏艰难的抗疫人物故事,中国对疫情的应对方式也可圈可点。教育界如何利用这一时机,进行爱国主义、责任和担当教育?

  郭简: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口号,更多的是慢慢渗透进灵魂的课程。老师说了什么,听一时,老师做了什么,听一世。老师们应该让自己成为能让学生引以为傲的人。家庭层面,我有几个学生家长是医生,他们报名支援武汉。对他们的孩子来说,这就是教育。用自己的选择,告诉孩子,什么是爱国。对于非医护人员的家庭来说,我很希望家长可以定期开展家庭亲子研讨会。爱国主义,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一个孩子爱母亲是一种本能,而一个人热爱祖国也应该是一种本能。

  林玮:我认为,首先我们要爱的“国”,已经不是那个贫困的饱受欺凌的旧中国了,更重要的是要彰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之中国”,这就内在地要求有“四个自信”。比如在此次疫情中,就要坚定学生对“战疫必胜”的信心,强调“中国之治”的优越性,展示国家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那些积极有效的社会动员能力和举措。

  二是我们要以“奋斗”为爱国的主要形式。我们要告诉学生,当下的“爱国”就是要努力学习,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爱国。我们当然有钟南山、李兰娟,但我们更需要年轻人站出来,说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的国家,我来守护她!

编辑:林楠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网课成流行 宅家学相处 特殊假期考验家长和学校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