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湿地】王阳明诗文中的贵州生态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01月26日 12:12
央视网 | 2020年01月26日 12:1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生态文明把人与万物分开,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间万物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心态文明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讲天地万物为一体,讲道与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合一,人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元素,是一种“无我”境界,没有征服与被征服。正如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是一体的。而不是先说一个知,再说一个行,再把知和行合为一体。

  与此不同,共产党人的“无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达的是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体现的是“心中无私”“心中有民”。用王阳明的话说,那是“心无私欲”“心存良知”。

  讲生态文明,也是借生态文明体现我们的良知担当。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赋予“心即理”新的内涵,认为“心在物上,而理在心上”。

  那么,王阳明谪居贵州时,贵州的生态怎么样呢?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我们能够得以感知。

  第一,空气清新。王阳明曾在贵州龙场写了一副对联:“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 这副对联,将贵州的气候描写得淋漓尽致,表达王阳明当时在龙场的舒适感。

  王阳明在《书庭蕉》中对贵州的天气也是赞美有加:“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但得雨声连夜静,不防月色半床阴。新诗旧叶题将满,老芰疏梧根共深。莫笑郑人谈颂鹿,至今醒梦两难寻。”从诗中可看出,王阳明称赞贵阳的夏天气候宜人。

  第二,植被丰茂。王阳明在《瘗旅文》中描述道:“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尔”“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飱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

  文中的三人是因疲惫、烦闷、受瘴气侵入而死。瘴气是由动物的尸体、植物的叶和茎腐烂而形成的。有瘴气的地方,植被一定很好。文中说山崖上狐狸成群,山谷中毒蛇粗如车轮,就算不掩埋他们,他们也一定会葬在动物的腹中,不致长久暴露在荒野。而文中提到的“餐清风,饮甘露”多是道家养生辟谷之道,王阳明曾在绍兴城外阳明洞天修道,说这话是符合其身份和经历的。“麋鹿朝为友,到晚间再与猿猴栖一洞”,更是说明当时龙场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

  第三,民风淳朴。王阳明刚到达龙场时,驿站破败不堪,没有其他居住的地方,就住在玩易窝,并在山上搭一个草庐居住,写了《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群獠环聚讯,语庞意颇质。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从诗中看,王阳明与当地人相处甚欢,大家请他吃饭喝酒,对他很关心。

  第四,政治清明。王阳明到龙场后,久仰水西土司安贵荣高义,但因怕自己的戴罪之身连累他,一直没有去拜望,但安贵荣却派人给王阳明送来了生活用品,王阳明很感动,写了《与安宣慰书》,信中称赞贵州人有政治良知,不落井下石,政治生态非常清明。

  第五,社会安定。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王阳明在《村南》中呈现了一幅恬静安适的画卷:老翁在教牛犊耕地,女儿在小河边梳理种蚕,小狗在篱笆栅栏后面蹲坐,野鸭在少女眼前的河潭里玩耍,此时,正好有路过的人传来家乡的音讯,诗人心情愉悦地回到龙冈上睡懒觉去了。从中可以看出龙场人民生活恬淡,与世无争。

  同样,王阳明在《陆广晓发》中展示了一派自然、宁静、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王阳明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认为这里就是人间仙境,表达出希望在此常住的意愿,并感慨自己走遍名山大川才来到这里,从此不再羡慕九华山。在诗人眼中,这里才是修道的好地方,这里就是人间仙境。

  (作者系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 李小龙)

编辑:田宏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生态文明@湿地】王阳明诗文中的贵州生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