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伯华:1公里弯腰1000次,成就南昆铁路的“神奇工长”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20-1-22 第1158期 A-A+

央视网消息(记者 阚纯裕):南昆铁路,中华第一扶贫线,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也是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线、工业运输的生命线和百姓脱贫增收的致富线。有一个人,已在这条线路上默默守护半生。听音辨伤、看轨诊病,他把自己当成给线路治病的医生,时刻以医生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待线路养护工作。他,就是2019“最美铁路人”汪伯华。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南昆铁路的修建,到1998年成为这条线路的养护工,再到如今担任线路工长,汪伯华与南昆铁路结缘已有26年。

标准之上的标准

在南昆线,汪伯华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是出了名的。自我加码,精益求精,一直是汪伯华对线路养护工作的不懈追求。

规章制度要求线路轨距标准是+4毫米、-2毫米,轨距变化度率是2‰,汪伯华却自觉把标准提高到+1毫米、-1毫米和1‰,在实际操作中更是按照“0”的标准来作业;线路维修技术规程要求“三米一量”,汪伯华又改成“一米一量”——这些皆源于一颗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

对线路进行“一米一量”,意味着每整治1公里线路,汪伯华至少要弯腰1000次。他还给自己增加了“二十米一测”,每走20米就俯身跪地目测线路变化。长年累月的弯腰测量,汪伯华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膝盖上尽是老茧。

“对工务人来说,线路病害就像进入眼睛里的沙子,不除掉就不舒服。”带着这样的职业“洁癖”,汪伯华在工作中坚持对一切线路问题“零容忍”。不是不觉得累,汪伯华说:“我们就要像医生一样,钢轨有病了或者是有伤了,就要去关注它,精心地把它治好、养护好。”

2009年1月的一个晚上,贵州兴义气温骤降到0摄氏度,时任兴义线路工区工长的汪伯华忙碌到将近凌晨,躺下来被子还没有焐热,就听到列车通过接头时发出的异常声响。

他感觉有些不对,立即拿起照明灯跑到现场,经过仔细排查后发现,调车线的钢轨有一个接头夹板已经裂断,情况十分危急。他立即采取防护措施,换上新配件,消除了安全隐患。

“只要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坚持苦干实干,就没有养不好的线路。”

2015年11月,汪伯华遇到了新的挑战。为保障南昆高铁南宁至百色段顺利开通运营,百色工务段选出27名经验丰富的职工组成高铁精调小组,对南昆高铁线路进行精调工作,汪伯华被任命为组长。

 没想到,刚到高铁线的第一天,汪伯华就感到了不适应:“普铁线路都是白天作业,作业时看得又远又清晰。高铁作业几乎都在晚上,四周漆黑。”除了工作环境上的变化,轨距标准、变化率,甚至连手上拿的道尺都与普铁的大不相同。作为组长,汪伯华很是着急,但他并没有自乱阵脚。

汪伯华先是从技术科找来高铁相关书籍供大家学习。同时,他虚心向理论知识较强、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年轻职工请教,并邀请他们每天在工作前给大家讲解作业重点。不到一周时间,精调组的工作就步入了正轨。

精调工作进行了20多天,在即将结束时,大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在田林区间某隧道口处,洞内与洞外轨道衔接有问题,每次检测车通过该路段时都产生晃动。这个问题,轻则影响旅客的乘车舒适度,重则直接影响运行安全。精调组反复测量线路限度,换挡板、换扣件、换螺栓,可问题始终没能彻底解决。

由于高铁线路在白天是全封闭的,作业时不能像普铁一样,进入现场观察列车通过、轨道承重的情况。汪伯华先用相机把问题路段统一拍照,再进行作业,第二天作业前再次拍照,通过照片对比找出变化,发现问题。白天线路封闭时,汪伯华还会站在隔离栏外,借助望远镜,观察检测车通过问题路段时的轨道承载过程。

几天后,汪伯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隧道口外扣在轨道上的垫板总是松动,垫板与钢轨产生摩擦,外侧磨出了一些细小的印痕。找到问题后,汪伯华观察扣件与钢轨的角度,将垫板手工打磨出相应的弧度,最后重新安装到线路上,问题迎刃而解。

神奇工长

作为工长,既要提高标准,更要温暖人心。

养路工常年野外作业,条件艰苦,为让大家回到工区有“家”的温暖,汪伯华利用业余时间清理工区杂草,运土种菜。他走过的工区,都会从原本的杂草丛生,变得绿树掩映、饭香四溢。“家在上百公里之外,没办法回去,我们值班必须要留守在这里,坚守岗位,就要让我们的职工感受到这里就是自己的家。”汪伯华说。

担任工长10余年,先后带领6个后进工区转变成先进工区,汪伯华因此获得“神奇工长”的美誉。在他看来,没有带不好的职工,只有不会带职工的工长。

田丁线路工区有一位老职工身体不好,长年生病在家,汪伯华每次回百色,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他;岩龙线路工区有一个劳务工的爱人患了重病,需要一大笔住院费,汪伯华便组织工区职工捐款,并带领职工到医院看望……“人心换人心,真情换真情,没有你我之分。”汪伯华真正把职工当成了朋友甚至亲人。

坡圩线路工区工长刘楠是汪伯华一手带出的徒弟。说到师父,他概括为“三多工长”:干的活多、懂的业务知识多、留守工区的时间多。

汪伯华的家离工区只有约半小时车程,但他常常一个多月才回一次家。“那两根钢轨就是他的‘情人’,他爱它们,跟它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跟我还多!”汪伯华的妻子王静这样打趣。

汪伯华说:“这个事说起来也算不得高大上,我愿意留守工区,就算回到家里,心里面都好像是缺点什么。”

21年,汪伯华先后培养出20余名工长和多名技术骨干,带领团队整治线路超过3000公里,发现危及行车安全“疑难病”100余处。“既然选择了这一行,我就要踏踏实实地把它做好。”

南昆铁路贯通西南,打通了西南人民奔小康的脱贫路。

“以前沿线的老百姓住的房子全是草棚搭建的,公路也不通,我们南昆线开通后,每天十多分钟就有一趟列车,一年下来,煤炭、粮食还有物资要拉几千万吨,就这样老百姓慢慢富裕起来了,后来大家都盖起了小洋楼。”作为一名铁路人,能见证百姓好日子从无到有的过程,汪伯华感到无比自豪。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