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遍500多个行政村 用一所学校温暖了200个特困儿童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20-1-21 第1157期 A-A+

央视网消息:走进博爱学校的校园,粉刷一新的教学楼就映入眼帘,音体美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一体机、阳光心健室和完善的校园监控系统等在学校应有尽有。

博爱学校是山东省单县教育扶贫的新尝试,成立只有一年半。这里有着和城里的学校不相上下的教学资源,而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在于,学校里的孩子是由校长朱艳霞一一登门后接来学校的。

从教学选址到精准识别,从申请资金到配套资源,朱艳霞为学校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一年多前,朱艳霞走遍了单县22个乡镇的500多个行政村,一一摸排了村里单亲、特困家庭孩子的名单。2018年秋季,首批录取的来自22个乡镇的143名特困学生走进了美丽的校园。

元旦前夕,博爱学校活动室被挤得满满的,虽然学校只有5个班级,但对于联欢会,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踊跃报名,30多个节目演了三个小时。而这些孩子,来自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大都遭遇过比同龄人更多的坎坷。

朱艳霞说:“孩子们在这里收获了久违的快乐。”

为学生补上家庭的温暖

在朱艳霞的工作日记中,记录着从走访学生小宇到帮助他成长的点滴。家庭的不幸,造成了小宇发育迟缓。

小宇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由于奶奶有狂躁症,父亲不敢让奶奶照看他们。在外出打工时,父亲就把小宇和小宇的妹妹锁在屋子里,逐渐地小宇就不会说话了。

刚来学校的时候,小宇不愿意换自己的衣服。在老师帮其把衣服换了后,他绕着操场跑了四圈。当天午饭后,老师就带小宇一起踢球,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把他改造过来了。

带小宇去医院问诊、做心理咨询辅导,在朱艳霞的办公室,甚至还为他设了一个单独的课桌。而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让孩子能补上家庭的温暖。

“我用了两天时间,让他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在常人看来教学生写名字这么简单的事,却让朱艳霞感触最深。教会小宇写名字之后,朱艳霞又用了两天时间,让他学会了写“中国”这两个字。

小宇的情况虽然很特殊,但博爱学校其他200多个孩子也都面临着许多困境,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幼小的年纪失去了父母。在教育一线工作了21年的朱艳霞心里很清楚,这些生活在不完整家庭的特困孩子,要想走出人生的困境,除了经济上的帮扶,还需要教育的长期支撑。

调研资料记满了五本工作日记

在单县高老家乡张庄村居民张汉举的家里,挂着10多张奖状,这些是他的两个孙子2019年在博爱学校的收获。

“感觉也是我的收获”,张汉举看着孩子们的收获,打心眼里高兴。三年前,老张的儿子因病去世,儿媳妇也远走他乡,70多岁的老人带着两个孙子相依为命,因为朱艳霞,才让他和孩子们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张汉举说,当时儿子看病把钱都花光了,家里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孩子还怎么上学?而张汉举让孙子去上学的愿望,最终在朱艳霞的帮助下实现了。“能让孩子们到博爱学校上学,学点文化知识将来也有出路,我死了闭上眼了我心里也是高兴的。”

朱艳霞在扶贫一线的调研资料,记满了五本工作日记。在她的建议下,当地财政部门出资改建了一所废弃的学校,同时通过社会的爱心力量,集中帮扶特困儿童。除了免除学费和学杂费,孩子们在博爱学校里吃、住、用也全部免费。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朱艳霞和博爱学校的老师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四处“化缘”:“县卫健委给孩子们免费做了体检,防疫中心来学校消毒杀菌,被褥、床单都是捐赠的,有人送来了价值17万元的图书,校车公司、公交公司、各乡镇政府和博爱学校的老师们通力协作,每半个月送孩子回家一次……”

“博爱是我家,老师是爸妈”

“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博爱学校就是要实现教育扶贫兜底的这个功能,要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平等上学的权利。”朱艳霞表示,学校的原则是能省的地方尽量省,但是不能亏待了学校的孩子。

在博爱学校的校园里有这样的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博爱是我家,老师是爸妈”。这句话是朱艳霞写的,她说,要让博爱的爱温暖所有的孩子。

博爱不仅是孩子的家,也是老师的家。一年多来,学校的老师以校为家,无时无刻不照顾这些学生们。这是让朱艳霞最感动也最放心的地方。在这里,每个老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去关爱这些孩子。

2019年,单县教育局给博爱学校又增加了6个教师名额,全校目前已经有21位老师来照顾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朱艳霞告诉记者,2019年她还有一个特别的收获,就是在山东省政府20项民生实事执行方案里,提出要推广单县博爱学校的办学经验,让有条件、有扶贫任务的县市也要办博爱学校,让更多的特困儿童得到切实的帮扶。

今年元旦刚过,菏泽市的9所博爱学校已经开工建设。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