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其德: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上空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孤寂、最洁净的大陆,素有“科学天堂”之称。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派出许多勘察团对南极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

1983年,中国加入《南极条约》。那个时候,拥有南极考察站是一个国家能够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门槛。

1984年11月20日,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由591位中华儿女组成的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黄浦江畔出发,横渡太平洋,远征南极洲,开始了一场穿越5个风带、4个季节、13个时区的旅程,只为让五星红旗在南极上空飘扬。

颜其德就是这591人中的一位,也是中国首次南极越冬科考队队长。

起航

1984年6月25日,《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正式得到批准,确定中国将在南极建设第一座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是南极的夏季,即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这个时间段内南极处于极昼,所以准备的时间一共只有4个月左右。      

当时,中国几乎没有拥有南极科考经历的人员,航线也需要从零开始规划。普通的船只在南极又无法航行,甚至连落后的抗冰船都没有。

为了让五星红旗能够早日在南极上空冉冉升起,1984年11月20日,远洋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海军打捞救生船“J121”号,这两艘万吨巨轮承载着591名科考人员、工作人员和海军官兵、发出巨大的轰鸣驶向南极。中国第一支南极科考队略显仓促地开始了他们的征途。

经历了40天艰辛的海上漂泊,考察队终于在1984年12月30日登上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大家高喊着:“南极洲,我们中国人来了!”

建站

站址的选择需要考虑方方面面,便于科考,淡水充足,交通方便……虽然南极洲的面积有大,但是适宜建站的地方并不多。长城站的站址最终选定在菲尔德斯半岛西南端,是全球南极科学考察站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刚刚踏上南极土地的科考队员们还没从激动的情绪中走出来,又一头扎进了艰苦的建站工作中。建站的物资将近600吨,从大船运到建站的工地要先建一个卸货码头。

颜其德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他带领二十个人,穿着水衣站在冰冷的海水里打钢钎、铺石头,有人一次又一次地被海浪掀翻。大家都拼了命,颜其德心想:“只要我有劲儿,只要能从床上爬起来,要我干多长时间我就干多长时间,晕倒我起来再干。”

60多个小时,搏风斗雪,卸货码头建好了。

码头刚刚建好,一个队员就大声喊起来:“不好了,大海把我们的码头冲垮了,赶快抢救材料吧。”颜其德和一批队员们立刻跳到冰冷的海水中,站在码头外围,手挽手搭成人墙,用身体抵抗刺骨的浪潮,而另一批队员则在码头上加紧抢救物资。在这样的情况下,队员们以顽强的意志与海浪搏斗了近4个小时,终于等到了海浪退去。

挑战并没有结束。冒着极度的严寒和凛冽的风雪,队员们只能住在充气帐篷里,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早上醒来,都是地下一层水,上面一层雪。然而,没有一个队员掉队,大家的心里只装着“建站”这一件事。

背负着十亿中国人的嘱托,591名队员经过45天不分昼夜的奋战,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宣布落成。颜其德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所有人着装整齐,唱响国歌,队员们亲手在南极升起了五星红旗……

坚守

为了尽快提升中国在南极的影响和作用,同年,颜其德又被任命为首次中国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他和七名队员继续坚守在新建成的长城站。1985年7月,队员们连续26天遇到十一级以上的暴风雪,地面上平均积雪大概有两米多,房子被雪淹没,不但窗户被封死了,烟囱都封上了。大家寸步难行,只能挤在屋子里,可就连房子也颤抖得厉害。有队员问颜其德该怎么办,颜其德坚定地告诉大家不要怕,“只要我们人在,长城站一定在!”

就这样,队员们扛过了暴风雪,并继续进行气象考察、通信试验。终于,队员们通过智利站站长,接到了来自祖国的慰问信以及必要的蔬菜。面对暴风雪,颜其德没有掉一滴眼泪,可读着慰问信,他却早已泪流满面。

在越冬考察接近尾声时,队员们得知在1985年第十三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毫无争议地取得了对南极国际事务的协商国地位。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于南极事务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三十年前,中国南极科考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谱写了一首史诗。在此之后,我国陆续建成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中国科学家对南极大陆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更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公认的科学成果。

时光荏苒,颜其德也已年近八旬。回首过往,颜其德直言,从自己跨出第一步起,就没有犹豫和后悔,这一辈子能从事海洋和极地科考事业,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文/任佳)

1 1 1